秦始皇嬴政,这位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生于公元前 259 年,卒于公元前 210 年。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动荡的质子生涯,到成为秦国国君,进而一统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功绩与影响深远,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 “千古一帝”。在男频小说里,穿越到别的朝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秦始皇这则是“大王千秋万代”;即使是女频小说,女主穿越到秦朝也是给她做牛马,封侯拜相,而不是跟他谈恋爱。
一、坎坷童年:生于敌国,险象环生
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彼时他的父亲子楚(异人)作为秦国质子被困赵国。秦赵两国时常交恶,子楚在赵国备受冷落,生活困窘。嬴政的母亲赵姬,原是大商人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独具慧眼,认为子楚 “奇货可居”,于是倾尽全力帮助子楚,不仅资助他结交各方人士,还施展谋略,让子楚成为秦国太子安国君宠妃华阳夫人的嗣子。在此过程中,吕不韦将怀有身孕的赵姬献给了子楚,不久后,赵姬生下嬴政。
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 257 年),秦国攻打赵国,邯郸城危在旦夕,赵国欲杀子楚泄愤。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重金贿赂守城官吏,方才得以逃脱,回到秦国。而赵姬和嬴政则被迫留在赵国,面临着赵国的追杀。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赵姬带着嬴政四处躲藏,依靠娘家人的掩护,才在赵国的重重危机中艰难求生。这段童年经历,无疑在嬴政心中种下了坚韧与果敢的种子,也让他对权力和地位有了更强烈的渴望。
二、继位秦王:年少登基,初露锋芒
秦孝文王元年(公元前 250 年),嬴政的祖父秦孝文王即位,子楚顺利成为太子。随后,嬴政和母亲赵姬也被吕不韦接回秦国。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秦孝文王正式继位仅三天后就猝然离世,子楚(秦庄襄王)登上王位。但好景不长,秦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因病去世。公元前 246 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登上秦王之位。
由于嬴政年幼,国家大事主要由相国吕不韦和太后赵姬掌控。吕不韦权势滔天,不仅被尊为 “仲父”,还广纳门客,编写《吕氏春秋》,试图将自己的政治主张强加于秦国,这与嬴政心中的治国理念相悖。与此同时,吕不韦担心与赵姬的私情被嬴政发现,便将嫪毐假扮成宦官献给赵姬。嫪毐深得赵姬宠爱,权势日益膨胀,被封为长信侯,甚至与赵姬谋划让他们的儿子继承秦王之位。
随着嬴政逐渐长大,他对权力的掌控欲愈发强烈。公元前 238 年,嬴政年满二十二岁,举行了加冠礼,正式开始亲政。就在此时,嫪毐狗急跳墙,发动叛乱,企图夺取政权。嬴政早有防备,迅速调集军队,平定了嫪毐之乱,将嫪毐车裂处死,并诛杀了他与赵姬所生的两个儿子。次年,嬴政又以吕不韦与嫪毐之乱有牵连为由,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之位,令其迁居洛阳。后因吕不韦与各国诸侯仍有往来,嬴政担心他生乱,便命他迁往蜀地,吕不韦深知自己已无退路,遂饮毒酒自尽。至此,嬴政成功铲除了两大政治势力,将秦国的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一统六国: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在清除国内的政治障碍后,嬴政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天下,决心实现秦国历代国君梦寐以求的大一统。他重用李斯、尉缭、王翦等人才,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开启了波澜壮阔的统一六国之战。
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采取了 “远交近攻” 的战略方针,即先灭亡邻国韩国,以震慑其他国家,然后逐步消灭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 230 年,秦国派内史腾攻打韩国,韩国实力弱小,难以抵挡秦军的进攻,都城新郑很快被攻破,韩王被俘,韩国灭亡。
公元前 229 年,赵国发生大地震,继而又遭遇大旱,国力急剧衰弱。嬴政趁机派王翦率大军进攻赵国,赵国名将李牧、司马尚率军顽强抵抗,双方僵持不下。秦国深知李牧是赵国的中流砥柱,于是采用反间计,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让他在赵王面前诬陷李牧、司马尚谋反。赵王昏庸无能,竟信以为真,下令处死李牧,改派赵葱和颜聚为将。李牧死后,赵军军心大乱,秦军如虎添翼,迅速击败赵军,于公元前 228 年攻占赵国都城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公子嘉率领数百人逃至代郡,自立为代王,继续抵抗秦国。
公元前 225 年,嬴政派王贲攻打魏国。魏国都城大梁城防坚固,秦军强攻难以奏效。王贲于是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墙坍塌,魏王假投降,魏国灭亡。
公元前 224 年,嬴政派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王翦深知楚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实力不容小觑,因此采取稳扎稳打的战略,与楚军对峙一年多。楚军求战心切,逐渐松懈。王翦抓住时机,发起突然进攻,大败楚军,俘虏楚王负刍。楚国将领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继续在江南地区抵抗秦国,但最终也被秦军击败,昌平君战死,项燕自杀,楚国灭亡。
公元前 227 年,燕国太子丹为了挽救燕国危亡,派荆轲刺杀嬴政。荆轲带着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的地图前往秦国,在咸阳宫向嬴政献上地图时,图穷匕见,荆轲抽出匕首刺向嬴政,但最终行刺失败,荆轲被嬴政当场斩杀。嬴政大怒,立即派王翦、辛胜攻打燕国。公元前 226 年,秦军攻占燕国都城蓟城,燕王喜逃至辽东,为了讨好秦国,他杀死太子丹,将其首级献给秦国。公元前 222 年,王贲奉命攻打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彻底灭亡。
公元前 221 年,嬴政派王贲从燕国南下攻打齐国。齐国长期不修战备,面对秦军的突然进攻,毫无抵抗之力。王贲率军长驱直入,迅速攻占齐国都城临淄,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
从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 221 年,嬴政仅用了短短十年时间,就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四、开创帝制:制度创新,影响深远
统一六国后,嬴政认为自己 “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已无法彰显他的功绩和地位,于是决定创造一个新的称号。他从 “三皇五帝” 中各取一字,组成 “皇帝” 一词,自称 “始皇帝”,希望秦朝能够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承下去。从此,“皇帝”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延续了两千多年。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是百官之首;太尉掌管军事,但不常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是丞相的副手。三公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不同的政务,如郎中令负责宫殿门户守卫,卫尉负责宫门卫屯兵,廷尉负责司法审判,治粟内史负责财政税收等。三公九卿在皇帝的统一领导下,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又相互牵制,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也确保了皇帝对国家权力的高度掌控。
在地方,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郡下设县。郡县的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免,不得世袭。郡守负责管理一郡的政务,郡尉辅佐郡守并掌管军事,郡监负责监察。县的长官为县令(万户以上)或县长(万户以下),县丞协助县令处理政务,县尉负责军事治安。郡县制的实行,打破了以往诸侯国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后世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
此外,秦始皇还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他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这种货币形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统一度量衡,规定了统一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促进了各地经济交流与发展;以小篆作为标准文字,统一全国文字,这对于文化的传播和民族的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秦始皇下令 “车同轨”,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和直道,加强了全国各地的交通联系,便于中央政令的传达和物资的运输。
五、开疆拓土:南征北战,奠定版图
秦始皇在统一中原后,并没有停下开疆拓土的脚步。他深知,只有不断扩大领土,才能巩固秦朝的统治,保障国家的安全。
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百越地区包括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等地,这里地形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且越人部落众多,擅长山地作战,给秦军的进攻带来了极大困难。战争初期,秦军进展顺利,迅速攻占了东瓯和闽越地区,但在进攻南越和西瓯时,遭遇了越人的顽强抵抗。越人利用熟悉的地形,与秦军展开游击战,使秦军陷入了困境。屠睢在战斗中被杀,秦军伤亡惨重。秦始皇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继续增派兵力,并派史禄负责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解决了秦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公元前 214 年,秦始皇命任嚣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秦军势如破竹,终于征服了百越各部,将整个岭南地区纳入秦朝版图。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并迁徙大量中原百姓到岭南定居,促进了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
在北方,匈奴一直是秦朝的一大威胁。匈奴人以游牧为生,骑兵机动性强,经常侵扰秦朝边境,掠夺百姓的财物和牲畜。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秦始皇于公元前 215 年派大将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率领秦军迅速出击,一举收复了河套地区,匈奴被迫向北迁徙。为了巩固北方边境,秦始皇下令将秦、赵、燕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修缮和扩建,形成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辽阳)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有效地阻挡了匈奴的南下,保障了北方边境的安全,成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此外,秦始皇还派常頞修筑 “五尺道”,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使秦朝的势力深入到云贵高原。通过一系列的开疆拓土行动,秦朝的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至南海,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版图。
六、晚年暴政:大兴土木,民不聊生
秦始皇在位后期,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追求长生不老,开始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实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秦始皇下令修建阿房宫,据史书记载,阿房宫规模宏大,“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为了修建阿房宫,秦始皇征发了大量的劳动力,耗费了无数的财力和物力。此外,秦始皇还大规模地修建骊山陵墓,陵墓内部极尽奢华,随葬品丰富多样。这些工程的修建,使得百姓们承担了沉重的徭役负担,许多人被迫离开家乡,常年劳作在工地,生活苦不堪言。
同时,秦始皇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迷信方士,派徐福率领数千童男童女东渡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洲等仙山。徐福等人一去不复返,耗费了大量的钱财。此外,秦始皇还对反对他的人实行残酷的镇压,“焚书坑儒” 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除秦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之外的各国史记和民间私藏的《诗》《书》百家语,次年,又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杀于咸阳,这一事件严重地摧残了文化,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强烈不满。
在秦始皇的暴政统治下,秦朝的社会矛盾迅速激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爆发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七、沙丘之变:巨星陨落,秦朝落幕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县西北)。秦始皇临终前,曾立下遗诏,命长子扶苏将兵权交给蒙恬,迅速赶回咸阳主持葬礼,并继承皇位。然而,遗诏还未发出,秦始皇便已驾崩。中车府令赵高与丞相李斯为了各自的利益,合谋篡改遗诏,立秦始皇的幼子胡亥为帝,并伪造诏书,指责扶苏不孝,赐死扶苏和蒙恬。
胡亥即位后,即秦二世,他昏庸无能,对赵高言听计从。赵高为了独揽大权,排除异己,制造了一系列冤案,杀害了许多秦朝的皇室成员和大臣。在赵高的把持下,秦朝的政治更加黑暗,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各地百姓纷纷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公元前 207 年,刘邦率领的起义军率先攻入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朝宣告灭亡。
秦始皇嬴政,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与争议。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开创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他的暴政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导致秦朝二世而亡。但无论如何,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功绩和过错都成为了后世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其 “千古一帝” 的称号,也足以彰显他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