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与保护意识,同时积极践行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理念,6月8日,武汉市昙华林社区携手武汉学院,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了“寻非遗鱼灯 照传承之路”主题文化课堂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非遗文化体验,更是社区为辖区儿童量身打造、寓教于乐的友好实践。20余名青少年在安全、有趣、充满支持的环境中,通过知识讲解、手工实践与互动体验,深度感受非遗鱼灯的独特魅力,用一盏盏亲手制作的鱼灯点亮了传统文化传承之路,也点亮了童年的文化记忆。
儿童为本:友好环境激发兴趣
活动伊始,来自武汉学院的“小老师”们充分考虑儿童认知特点,运用生动有趣的PPT、动画视频和互动语言,为孩子们揭开非遗鱼灯的神秘面纱。从引人入胜的鱼灯起源传说,到直观展示各地制作技艺的差异;从热闹的节日巡游民俗用途,到深入浅出地解读“鱼跃龙门”等美好寓意,讲解内容贴合儿童兴趣点,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现场惊叹与掌声不断。志愿者们精心设计的互动问答环节,如“为什么鱼灯能传承千年?”,引导孩子们踊跃思考,在稚嫩的回答中,“吉祥”“团圆”“勤劳”等词汇频频出现,传统文化的种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悄然播撒于童真心田。
友好实践:亲子协作,安全创造
理论讲解后,活动进入孩子们最期待的动手实践环节。社区精心准备了安全、适龄的竹篾、彩纸、胶水等材料,确保儿童在创作过程中的安全。在“小老师”细致耐心的示范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开始制作属于自己的鱼灯。社区特意营造了鼓励亲子互动的氛围,家长们被邀请共同参与,与孩子协作完成剪裁、粘贴、组装,这不仅是一次手工制作,更是一场温馨的“匠心接力”和亲子共育的宝贵时光,充分体现了社区对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支持系统的重视。
成果共享:童趣点亮,友好成果
当一盏盏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鱼灯在孩子们手中被点亮时,活动现场瞬间充满了欢声笑语和自豪的惊叹。孩子们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光芒映照着张张灿烂的笑脸。非遗文化在这充满童趣和亲子协作的友好氛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活动尾声,孩子们高举着自己精心制作的鱼灯合影留念,灿烂的笑容与跃动的灯光交相辉映,定格下这充满文化自信与童年欢乐的瞬间。
未来,昙华林社区将继续秉持儿童友好理念,围绕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求,策划推出更多形式多样、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儿童参与社区文化建设,让他们不仅是非遗文化的学习者、体验者,更能成为积极的传承者、创意的表达者,真正担当起非遗传承“小使者”的角色。昙华林社区致力于让传统文化在儿童友好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让千年文脉在童心的守护与创新中永续流淌,为社区儿童构建一个充满文化滋养、尊重儿童权利、支持儿童全面发展的友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