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桂大地的青山绿水间,一场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正在展开。广西各地以独特的地域文化为根基,通过科技赋能、文旅融合、民俗活化等多元路径,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勾勒出民族团结与文化自信的壮美画卷。
作为中国首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宁明花山岩画正经历从 "静态保护" 到 "活态传承" 的蜕变。当地构建 "智慧监测" 体系,依托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岩体温湿度、裂隙变化等数据,与国家文物局监测平台形成联动预警,累计投入 1.2 亿元实施崖壁加固、植被修复等工程,为千年岩画筑牢 "数字防护网"。
在活化利用层面,宁明县创新设立 "花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将骆越铜鼓铸造、花山拳等 73 项非遗纳入传承谱系,培育 39 名代表性传承人。每年举办的 "骆越王祭祀大典" 吸引超 10 万游客参与,同步开发的花山岩画数字藏品上线即售罄。更值得关注的是,跨境旅游线路的开通让花山岩画走向国际 —— 从南宁出发经凭祥至越南下龙湾的 "世遗走廊",年均输送境外游客 35 万人次,成为中越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田东县以 "一镇一节" 为抓手,让民俗文化成为民族团结的粘合剂。平马镇端午龙舟赛融入壮族嘹歌展演,参赛队伍涵盖汉、壮、瑶等多民族;朔良镇百灵歌圩设置 "双语对歌" 环节,年轻歌者用普通话与壮语即兴创作,吸引湘黔滇等地少数民族代表前来交流。数据显示,系列活动带动周边民宿预订量增长 42%,五色糯米饭、壮锦等非遗产品网销额突破 3.8 亿元。
科技元素的注入让传统节庆焕发新貌:平马镇龙舟赛采用 5G+VR 技术实现全球直播,观众可 "云游" 后台体验龙舟彩绘;义圩镇七里彩调节推出 "数字圩市",用户通过 AR 扫描即可购买农产品,线上交易额占比达 65%。这种 "传统基因 + 现代表达" 的模式,让古老民俗成为 Z 世代追捧的 "文化潮品"。
6 月 1 日揭幕的地灵村新戏台,成为侗族文化现代化转型的缩影。这座融合侗族干栏式建筑与智能声光系统的新地标,在 "月也" 节期间迎来湘桂黔三省 8 村文艺队竞演。舞台上,既有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布谷催春》,也有改编自侗族传说的音乐剧《珠郎银妹》,台下百家宴的长桌旁,各族群众用油茶、酸肉共话情谊。
"新戏台不仅是文化场,更是共富台。" 村支书杨胜勇介绍,戏台周边新增的 23 家民宿、17 家文创店,带动村民年人均增收 8000 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文化认同的深化 —— 湖南通道侗族青年吴海林带着芦笙队参演后,主动提出建立 "跨省非遗工坊",计划联合制作侗族乐器,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科技馆,"六一" 期间的 "非遗科技秀" 吸引数千名学生参与:孩子们用 3D 打印制作仫佬族剪纸纹样,通过编程让铜鼓模型奏响民族乐曲。而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七小学,"非遗进校园" 活动正以沉浸式体验展开 —— 学生们身着毛南族 "顶卡花" 服饰,在 VR 设备中体验花竹帽编织,用数字画板临摹傩戏面具,传统文化在 "指尖互动" 中悄然扎根。
从岩画之巅到侗寨之央,从科技展馆到田间地头,广西正以开放姿态书写文化传承的新篇章。当古老的花山岩画遇上数字技术,当侗族大歌融入现代旋律,八桂大地的文化根系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舒展新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