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就业融入产业”工作解读新闻发布会举行
襄阳日报 2025-05-29 08:26

新闻发布会现场。李旭晖 摄

5月28日,襄阳市“就业融入产业”工作解读新闻发布会在襄阳融媒体中心举行,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耀辉介绍了我市“就业融入产业”工作情况。

据悉,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决策部署,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推动就业工作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市域重大发展战略,去年以来,我市以增强就业服务产业能力和产业带动就业能力为驱动,以聚力化解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为目的,谋划实施了“就业融入产业”创新战略,着力为全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保障。

自实施“就业融入产业”创新战略以来,全市发放的创业担保贷款累计支持“个转企”133家、“小进规”161家;开展精准招聘活动1419场次,发布就业岗位30.8万个次,实现重点产业新增就业5.7万人;聚焦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新增高级工以上高技能工人1.08万人次,充分发挥了聚人才、促创新、稳就业、强产业的重要作用。

强化用工供需精准对接,打通筹岗渠道。建设升级“襄e就业”信息平台,归集各部门数据1.5亿条,广泛摸排1925家企业,收集岗位需求4217个,采集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求职和专业信息1.7万条;实行精准化匹配,累计发布就业岗位8.8万个次,帮助3.5万人次达成就业意向。

强化结构矛盾精准化解,促进人岗相适。围绕企业个性化用工需求,今年一季度开展各类招聘活动406场次,提供岗位5.6万个次;动态优化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新增16个紧缺专业,有效对接我市重点产业需求;建立“龙头企业+定点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机构”协作机制,累计定向输送技能工人400余名。

强化扶持政策精准引导,着力提升效能。推出“汉江‘襄’创贷”特色金融服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06亿元,服务小微企业253家;减免失业保险费2.09亿元,“无申享”发放稳岗补贴7748万元,惠及企业1.1万家;落实技能提升补贴1.24万人,发放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3.27万人次,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创新建设创业街区等特色场景,嵌入创业指导、项目问诊、贷款扶持等全链条服务,近两年累计为260余个优质创业项目提供支持。

强化重点群体精准统筹,有效筑牢保障。近两年组织开展省内区域劳务协作38场次,举办“就业大篷车”活动133场次,吸引8000余人来襄留襄就业;一季度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657人、吸纳就业困难人员1310人;实施青年就业调查摸底、服务攻坚、“1131”服务专项行动,深入湖北文理学院、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开展职业规划指导、个性化职业测评、简历诊断等特色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提升求职能力。

强化就业生态精准培育,延伸服务触角。打造“厂门口”人力资源集链服务站、“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和“店门口”城市商圈综合服务站,形成“园区找岗、社区找人”良性互动格局;募集领军企业见习岗位1975个,开展“邀您襄见”人才游特色活动,吸引中西部省份高校毕业生来襄留襄;组建重点产业用工联盟,开展“访企探岗+直播带岗+入企选岗”联动活动,组织入企观摩4000余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人数占比过半。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按照中央、省关于稳就业工作的部署要求,落实落细各项优惠政策,推动“就业融入产业”,为襄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市农业农村局: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我市农业农村部门在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在5月28日举行的襄阳市“就业融入产业”工作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道华介绍,该局坚持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重点做好“培育市场主体带动就业、巩固脱贫成果帮扶就业、用好各类政策支持创业”三件事。

培育市场主体带动就业。以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为抓手,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为主攻方向,促进稳岗就业,带动农民增收。近五年,我市农业农村部门落实市级重点农业产业链扶持资金超过4500万元,惠及200多家农业企业;争取省级贷款贴息资金超过1.5亿元,惠及100多家农业企业,为企业稳住根基、减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我市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9家、151家、427家,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131个、家庭农场13212个,通过“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成效显著。2024年,全市农业企业签订粮食生产订单面积达400万亩以上。

巩固脱贫成果帮扶就业。紧盯农村易返贫致贫人口,扎实开展动态监测,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作用,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新建了一大批产业扶贫项目,以产业振兴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近几年,我市农业农村部门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衔接资金40.15亿元,配套市级衔接资金4亿元,安排项目1.2万余个,其中产业发展类项目每年不低于60%且比重逐年递增。扎实开展就业帮扶“春风行动”和“雨露计划”技能培训,带动脱贫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规模达到9.6万余人,全市已认定就业帮扶车间88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2729人。

用好各类政策支持创业。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十四五”襄阳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襄阳牛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实施方案等,创建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4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2个,累计争取项目资金超过3亿元。此外,我市农业农村部门还积极组织返乡创业人员参加全国、全省农村创业创新大赛,推介一批返乡创业项目,充分调动各类人员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团市委:推动青年就业创业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在5月28日举行的襄阳市“就业融入产业”工作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团市委副书记周清源介绍了团市委围绕产业需求,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做法。

近年来,团市委聚焦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持续深化“平台+政策+金融+服务”模式,推动青年就业创业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形成创业带动就业、产业反哺创业的良性循环格局,实现城市与青年的“双向奔赴”。

在平台搭建方面,团市委围绕我市“144”重点产业集群、“6+2”重点产业,推动建成省级青创园3个、市级青创园14个,总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1300家,带动青年就业超2万人,通过引入政策宣讲、创业培训、创业赛事、创业交流、项目路演等资源,引导青年群体围绕产业需求就业创业。其中,襄城区六〇三文创园聚焦文化创意与科技产业,吸引63家企业入驻,带动青年创业2000人,年产值达2亿元。

在政策支持方面,围绕解决来襄就业创业青年居住“第一公里”问题,团市委联合组织、人社部门出台青年驿站政策,主要针对四类人群,提供每人单次入住不超过3天,每年不超过4次,全年累计不超过12天的免费居住服务。这四类人群是来襄求职应聘的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含国家承认学历的境外院校)高校毕业生(含应届毕业生)、技能人才;“双一流”高校在读,来襄开展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襄为企业开展短期服务的专家;与在襄重点企业开展短期合作的襄阳市以外人才。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青年可登录“襄阳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或通过“青春襄阳”公众号进行申报。

在金融支持方面,为更好促进青年群体围绕产业需求就业创业,解决创业青年面临的资金难题,团市委联合人社、金融机构推出“青创贷”项目,对符合条件的给予贷款贴息,其中个人贷款方面,最高不超过3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合伙创业贷款方面,最高不超过4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小微企业贷款方面,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此外,针对大学生乡村创业项目,设立了“新农人”大学生乡村创业扶持基金,为初创项目提供2万元至5万元免息担保借款。

在服务联系方面,组织创业青年参加“创青春”大赛,帮助优秀创业青年链接更多创新创业资源,拓展项目合作渠道。开展高校毕业生招聘活动,为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搭建沟通桥梁,提供政策咨询、面试辅导等服务。

市总工会:多措并举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在5月28日举行的襄阳市“就业融入产业”工作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孙俊峰就我市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去年以来,市总工会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省总工会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行动要求,主动作为,形成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做法和亮点。

技能培训工作扎实有效。我市人社部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搭建培训平台,深入实施“隆中人才计划”;围绕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覆盖40余万名产业工人。我市工会组织持续开展“求学圆梦”行动,每年安排预算100万元,为参加学历提升计划的一线职工补助学费。

竞赛比武活动广泛深入。去年,我市获得省级比赛奖项15个,获得国家级比赛奖项4个;举办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和创业创新大赛1500余场。引导县(市、区)总工会和基层工会每年开展约3000场比赛,参赛职工超50万人次。今年5月成功举办2025年鄂西北茶产业劳动和技能竞赛。

劳动经济权益得到保障。全面落实“新八级工”制度,推进“卅”字形职业发展体系实施。推动更多企业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认定资质,其中60多家企业实现“车间就是考场”的便利化认证,全年评价近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7万人)。全面实施能级工资集体协商“三大工程”,通过分类定标,规范襄阳市企业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参考指引、能级工资专项集体合同文本,确保能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扎实开展。

“三大行动”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

在5月28日举行的襄阳市“就业融入产业”工作解读新闻发布会上,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孙俊峰称,今年3月,市总工会与市人社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促进产业工人职业发展“三大行动”助力汉江流域技能人才高地建设的方案》,市总工会将全力实施“三大行动”,切实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质。

实施技能素质提升行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支撑。在技能素质提升试点工作基础上,自2025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行动,健全完善制度化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我市加快建设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

实施襄阳工匠培育行动,形成推进产业发展的工匠人才矩阵。对接“大国工匠”培育工程、省级工匠培育行动,开展市级工匠培育,推动重点产业(行业)、重点企业等开展各层级工匠培育工作,形成以大国工匠为引领、省级工匠为示范、全市各层级工匠不断涌现,梯次培育的“工匠人才雁阵”。市总工会投入资源和力量,自2025年起,每两年培育30名“襄阳工匠”。

实施“劳模工匠助企行”行动,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助力赋能。以发挥劳模工匠等高技能人才技术优势和专业特长、推进技术技能转化、拓展劳模工匠职业发展空间为导向,以助力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目标,组建具有本地产业特色的劳模工匠队伍,开展助企服务。自2025年起,市总工会组织20名劳模工匠进企业,各县(市、区)、开发区总工会组织5名至10名劳模工匠进企业,打造全市“百人助企行”服务团队。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