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长江日报记者蒋太旭
站在通顺河渡口,望着不远处的香炉山,我仔细揣摩老渔民谢从金摩挲渔网时那句话的含意:网眼大了漏了生计,网眼小了断了根脉。这或许正是武汉蔡甸桐湖渔文化传承最精妙的隐喻——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缝隙中,找到那条既能托起生活、又能滋养文明的网线?
图源长江日报
在《从麻绳丝线到数字链 从糊口手艺到文化传承“鱼渔双授”的桐湖智慧》一文(见5月26日长江日报)采访途中,三组画面始终在我脑海中交织:
香炉山小微湿地,老渔民展示祖传的麻毫网捕鱼技艺,河畔的研学学子举着手机拍摄短视频,古法技艺与数字传播在此刻同框;
智慧渔业监控中心,年轻的技术员轻点鼠标,360度水下摄像头实时巡检鱼群,屏幕上的数据流与谢从金家门前晾晒的麻毫网形成奇异对话;
生态文明桐湖驿站,95后“渔三代”用直播带货传播渔文化,补光灯下,她的现实身影与爷爷晾网捕鱼、爸爸网箱养殖的历史影像叠加。
这些场景让我意识到,所谓“传承危机”,本质是一场关于时间的博弈。当现代以加速度冲刷传统时,桐湖的选择不是对抗,而是让两种时空彼此浸润——用区块链技术溯源,护航桐湖千年流韵的鱼品牌;激活非遗IP,将文化记忆转化为经济价值;以生态积分兑换系统,将护江行动变成可量化的“绿色货币”。
这种彼此浸润的背后,蕴藏着中国乡村最珍贵的生存智慧:既不在浪潮中迷失根系,也不在固守中枯萎凋零。
离开桐湖前,站在壮观的洪北大堤上,望着脚下一路向长江蜿蜒而去的通顺河,恍惚间仿佛看见历史长河在此处打了个漩——新石器时代的陶网坠沉在河底,明代的税渔官船漂过水面,国营渔场的号子声回荡在晚风里,而5G基站的信号正穿透云层……
这一刻突然懂得,乡村振兴从来不是简单的产业升级,而是一场文明接力的马拉松。那些在湖畔织网的手、在屏前编程的手、在案几上绘图的手,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续写着同一份关于“共生”的答卷。
桐湖的故事,或许能给所有面临文化传承困境的地区一种启示:真正的守护,不是把过去装进保险箱或放进博物馆,而是让它在当下长出新的骨骼与血肉。就像香炉山遗址旁湿地新栽的苦草,既净化着今日的湖水,又深扎在万年前的泥土中。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