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颜值”大桥成功合龙,从武汉开车去这些地方能省3小时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25日五峰讯 5月25日上午10时18分,由湖北交投投资、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宜来高速公路关键控制性节点工程——柴埠溪特大桥成功合龙。宜来高速通车后,从武汉行车至鹤峰只需要6个小时,比原来节约3个小时;至来凤只需要7个小时,比原来节约3个小时。

记者汪文汉 摄

宜来高速公路是湖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七纵五横三环”中“五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湖北省提出的打通三大都市圈断头路、瓶颈路之一。其中柴埠溪特大桥是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采用“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双向2车道省道”建设,是湖北省境内首座省道与高速公路同层共建的斜拉桥,主桥全长904米,主跨480米,桥面宽44.5米。该桥也是世界最宽双边工字钢组合梁斜拉桥。

记者汪文汉 摄

柴埠溪特大桥雄踞柴埠溪大峡谷之上,桥面距谷底近300米,主塔顶部距谷底约500米,其刚劲挺拔、简洁轻盈的造型设计与周边群峰叠翠、蔚为壮观的高山峡谷景色完美地融为一体,加之当地雨水丰沛,一年中云雾天气多达100多天,形成“桥立云端、云海翻腾、宛若仙境”的绝美景象,建设者们“踏云凌霄”,造就了不一样的工程建设之美,也让大桥成功出圈,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众多摄影爱好者争先打卡的胜地。

记者汪文汉 摄

上午10时,记者来到柴埠溪特大桥合龙现场。天空湛蓝,几朵白云从头顶悠悠飘过,阳光洒在峡谷之间,大桥的钢梁结构在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几台大型起重机稳稳地伫立在桥上,长长的吊臂高高扬起,其他各种施工机械也纷纷就位。

随着现场指挥人员一声令下,合龙工作正式启动。起重机缓缓启动,一块长12.25米、宽3.4米的预制板面板被精准地吊起并逐步向预定空隙位置靠近。桥面上的施工人员紧密配合,有的负责测量定位,有的负责焊接。当预制板面板最终精准就位,现场爆发掌声和欢呼声。

从远处望去,合龙后的柴埠溪特大桥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横跨在峡谷之上,与周边的山水相得益彰。

记者汪文汉 摄

柴埠溪特大桥是湖北省首座省道和高速公路同层并行的桥梁。桥上专门预留了10.25米宽的省道通行功能。因“二合一”的结构设计,主桥纵向边主跨之间和横向桥面之间均为非对称结构,大桥结构重心不居中,仿若在两座山头架起了两个“天秤”,建设难度极高。

“这好比在云端之上‘拼积木’。”中交二航局宜来高速项目常务副经理刘海军介绍,由于特大桥位于鄂西南武陵山腹地,昼夜温差最高可达22℃,合龙口宽度变化大,因此实现毫米级精准合龙的难度极大。工程共用了152根斜拉索,270种、819块桥面板,2560个钢结构构件,45.5万个连接构件。

湖北交投宜昌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公司党委书记孙柏林称,柴埠溪特大桥建成后,将惠及当地16万亩茶园和周边数十万茶农,推动茶旅文化、扶持革命老区发展、加强武陵山民族地区经济协作。

预计宜来高速公路宜昌段今年建成,2026年7月通车。

链接>>

建一块,绿一块

柴埠溪特大桥紧邻被誉为“华中一绝”的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沿线植被丰富,施工对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要求非常高。“早在建设初期,我们就提出了打造‘最美大桥’的建设理念。”中交二航局宜来高速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邓居勇介绍道。

记者汪文汉 摄

作为横跨峡谷的特大型桥梁,柴埠溪特大桥的施工受地形限制极大。峡谷两侧山体陡峭,岩石坚硬,大风大雾天气频发,施工环水保风险极高。按设计要求,项目团队需要对峡谷两侧山体进行开挖,为后续搭建主墩施工平台创造有利条件。而大规模的山体开挖,势必会对整片山体的土壤与林木资源产生严重影响。

“如果采取分级开挖的方式,就可以有效保障施工的安全性和林木、水土保持率,但施工进度就会大打折扣。”项目副经理沈博说道。“进度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追赶回来,但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这是原则性问题!”邓居勇再次强调道。

项目团队最终确定了分级开挖、平整的施工模式。由于大桥位于半山腰上,施工场地极为狭小,为了保证安全,减少对植被的破坏,他将本就不“富裕”的场地又划分成若干小区,将设备精简到最少,并安排专人进行现场调度,从而保证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通过分级开挖平整施工方式、桥塔分离式承台设计等措施,减少了施工设计用地近百亩,土方开挖10余万方,大大降低了对山体和植被的破坏。

记者汪文汉 摄

由于柴埠溪特大桥位于迎风坡,加之其独特的峡谷地形,一年中常有暴雨侵袭。为了防止雨季降水对开挖区域造成破坏,项目团队在仔细研究地形地势后,修建了长达数公里的排水沟和排水管道,并且安排专人随时跟踪水土流失情况。

在工程顺利推进的同时,项目团队还成立了一支复绿专班,同步进行植树造林、种草复绿,不仅没有造成任何水土流失,反而周边的植被愈加葱郁了,真正实现了“建一块,绿一块”,受到景区和前来调研的专家学者的大力肯定和推崇。

通过修建排水沟和排水管道,及时复耕复绿,减少了水土流失,维护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汪文汉 通讯员李魏 公茜)

【编辑:王戎飞】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