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飞/文
我必须承认,我不太会给人写序。这可能和我阅读时一贯的谦卑姿态有关。要知道,仰视除了增加颈椎的负重,对于臧否内容全无帮助。所以,尽管偶尔也信手敲出一些含了褒义或贬义的词句,但充其量只能算读后感罢了,显得很不得要领。
不过,就像名著在每个人眼里千姿百态一样,一本解读名著的书,同样会允许它的拜读者自以为是的认知吧。
李俊杰、白清礼两位先生的《四大名著人物解码》,习惯性地被认为这又会是一本“山寨”了易中天式表达的书。
说实话,我已经厌倦了动不动就把“亭长”联系到“治保主任”,把“当浮一大白”解释成“咱哥俩得干一个”的小聪明般的知识普及。一个浮躁的时代,写作者不能够一味地哗众取宠推波助澜,饮料总是越喝越渴的,我需要一杯茶,能有余味叫我品一下,并且,用温壶烫盏的从容取代开盖有奖的欢呼。
很好,这本书,恰恰如茶。意外之后当然是欣喜。
解读名著的书不少,都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越来越多的作品成为巨人肩头的头皮屑,终究逃不开挑剔的手轻轻一掸的。
一直觉得老版《三国》里的那句“黯淡了刀光剑影,远离了鼓角争鸣”是唱给梁山的,这也说明我对诸位好汉的印象脱不掉“少不看水浒”的窠臼,总认为“该出手时就出手”才是小说的中心思想,而把一个个人物拽出来分析,找到他们所作所为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对于我来说就显得很新鲜,事情于是就回到了他“本来该有的样子”。
从宋江的心机到李逵的简单,从武大郎的本分老实到潘金莲的红杏出墙,从曹操的奸到刘备的仁,从诸葛亮的忠诚智慧到司马懿的老谋深算,从唐僧的执着到悟空的多变,从盗贼的六欲到蜘蛛精的七情,从宝玉的多情到黛玉的敏感,从甄士隐的亡与贾雨村的兴……一个个悲欢离合的人物,与我的熟悉程度就仿佛是胡同里的街坊一样,总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却从没有去想过了解他们本来存在却不为我所知的那一面。
《四大名著人物解码》做到了,用最简洁的语言深刻地写出了每个人的特点与亮点,书中那些“签名档”一样的标题一针见血地深刻、不容置疑地准确,沉思或者猛醒,在一瞬间就让我会心一笑了。
说到启示,这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天下的道理其实早被人说尽,别出心裁的只能是换一个说法。作者做到了。他在轻描淡写的讲述里完成了对人物的拆分、推理,然后信手组装成文人的感慨打包。真性情的礼赞、伪君子的乔装、高傲与卑贱、世故与机心,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篇又一篇。虽有些囫囵吞枣的粗疏,但更多大快朵颐的痛快。
这本书不是重温名著里的精彩故事,而是在洞察四大名著里的“大人们”人心的微妙。我看到罗贯中于长江边的朵朵浪花,看到了施耐庵在忠义堂前的徘徊叹息,看到吴承恩将一个人的西行漫记写成所有人的人生征途,看到了曹雪芹于苦难的笔墨里写出来的如云富贵……他们奋笔疾书、嬉笑怒骂的那一刻,我不由得呼叫小度小度,点选了一首俗之又俗的歌:都说冰糖葫芦儿酸,酸里面它裹着甜。
嗯,这就是阅读这本书的滋味。
作者: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