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道德模范江远斌:一辈子做好一杆“良心秤”

在武汉市新洲区老街路,两侧多是卖鱼卖肉的小商贩,在吆喝声中,头发花白、戴着金丝眼镜的老人江远斌带着记者,拐进一条窄窄的小巷子,再往里走,推开江家秤铺的门。

全国道德模范江远斌。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摄

江远斌告诉记者,自己最近正修缮老秤铺,要将其改造成家庭式展馆,希望将传承了五代人的做秤手艺延续下来,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汉全国道德模范辈出。记者梳理发现,20后、30后、40后、50后、60后、70后、80后等年龄段中均有人获评该荣誉。今年71岁的江远斌是50后代表。

江远斌家祖上五代人都从事制作秤杆,将这门手艺流传了200多年,江家所做的每一杆秤,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控制刀口的位置和距离,加工精细、品质上乘、灵敏度高,被新洲居民称为“良心秤”。江远斌是全国道德模范,在他看来,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秤则是这份精神的载体。

秤铺房间不大,左墙上悬着各种规格的杆秤,其他两面墙壁前则摆放着用于制作杆秤的小型机床。房间的里侧,堆积着高高的木板和做秤的各种工具。

江远斌指着墙上的杆秤说,这都是最近两个月的成果。“挑木材、刨木、制粗坯、打磨、包铜管、定刀口、定星位……有10多道工序,慢工出细活,做一杆1米长的秤,要花上两天左右。”不时会有远道而来的老人专程来买秤,所以他仍在陆陆续续制作新秤。

虽然已经年过七旬,江远斌看着精神头十足。上到二楼,记者看见搭着一个上往顶层的木质楼梯,担心地问:“您这么大年龄了还爬楼梯?”江远斌笑着回复道:“不想麻烦别人,修缮工作都是我自己来,有时候爬上爬下,儿子也担心我。放心,我爬楼梯很慢,也很小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还要养着健康的身体去完成我的事业。”

“比方说,以前,秤的刻度用的是繁体字,壹、贰、叁……后来,慢慢演变为了简体字,一、二、三……再后来,就变成了阿拉伯数字。看到一杆秤,通过很多细节都能判断出年份,秤的背后可是有很多历史文化。”江远斌说,他希望将毕生所学的秤文化以历史脉络梳理清晰,布置好展馆,让前来参观的人们通过时间线了解到秤的演变史,将这份诚实守信精神流传下去。

(长江日报记者郝天娇)

【编辑:符樱】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