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涛:锚定支点建设 勇担时代使命,以产业焕新行动筑牢现代化发展根基

贯彻落实省委对支点建设的战略部署,武汉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市经信局)如何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谋发展、促转型、求突破,在支点建设中彰显担当作为?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市经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世涛。

打造产业发展“新生态”

力争未来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

问:武汉市围绕落实湖北省支点建设七大战略,提出“实施现代产业焕新行动,加快打造新时代制造强市”。请问,武汉在围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具有武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先进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主体。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累了厚实基础、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下一步,将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推动产业转型闯关,筑牢产业发展“压舱石”。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着力推进钢铁绿色化、燃油车电动化、石化高端化转型;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聚焦光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北斗等五大领域,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五大优势产业规模超2万亿元;壮大新兴产业。抢抓人工智能、软件、商业航天、机器人等风口产业,统筹推进创新、市场、人才、资本协同发力,确保新兴产业规模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培育未来产业。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围绕6大方向13个细分领域,联动迭代“技术—产品—标准—场景”,力争未来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

二是梯次培育大中小企业,壮大产业发展“生力军”。深入实施“种苗工程”。聚焦新赛道企业,分层分类培育“幼苗层”“青苗层”“壮苗层”企业,形成一批代表中国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强化上市公司、单项冠军、独角兽、专精特新、规上工业企业等培育,让各具特色的“企业之树”,汇聚成充满活力的“产业之林”;当好企业“陪跑者”。深入实施武汉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条举措,扎实开展“解稳促”活动,大力培育根植于武汉、锐意创新的“根企业”。进一步弘扬武汉企业家精神,做大民营经济规模。

三是加强全资源要素保障,打造产业发展“新生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强化资本赋能。聚焦重点产业,争取“两重”“两新”等国家战略在汉布局,吸引国家级产业基金在汉落地。支持生态型“链主”企业做大做强,开展并购重组;深化场景赋能。推动现有场景更新与优化,统筹建设场景创新实验室,加速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各类场景中的应用与创新;夯实人才支撑。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以用为导向的企业选才、用才、育才机制,用好人才基金,留住本地高端人才,布局“硬科技”赛道,培育一批未来精英企业家。

加速工业园区强能提标

打造20个以上辨识度高的“产业名园”

问:请问市经信局在加快工业园区强能提标、打造新型工业园区方面有哪些安排?

答:城市竞争核心在于产业,产业竞争催生特色产业集群,进而形成特色产业园区。园区孕育新兴产业、支撑产业迭代升级,推动螺旋上升,实现“园区兴则产业兴,园区强则城市强”。下一步,围绕加快工业园区强能提标、打造新型工业园区,我市将作如下部署:

一是编制出台新的行动纲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出台《加快推进武汉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实施“2345”工程,即建立“两标”(建设标准、服务标准),以“三园”(现代产业园、特色产业园、都市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四系”(布局体系、目标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实现“五化”(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营专业化、服务精细化、品质高端化)发展,带动全市工业园区治理机制全面优化,发展质效全面提升。

二是实施“产业名园”培育工程,打造武汉园区品牌。围绕传统产业升级与新产业培育,打造20个以上辨识度高、影响力大的“产业名园”,培育产业地标与核心增长点,带动园区提质向新。

三是强化园区创新服务,加快建设创新载体。积极引导园区布局“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新载体,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推动“科产”融合。同时,在重点园区布局“产业大脑”“园区小脑”,整合功能,实现大中小企业资源共享共用。

四是提升园区运营能力和水平,营造最优营商环境。推广“专业运营商+”模式,引入头部企业参与运营,建人才库,联合高校3年培养1000名骨干,提供全程顾问式“陪跑”服务;构建基金矩阵,打造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链,3年使园区企业直接融资占比超40%;持续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不断优化政务服务功能,提升园区孕育孵化能力,打造世界级产业园区与集群。

锚定建成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

打造100个制造业人工智能示范场景

问: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加快实数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下一步,经信局有哪些举措推动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答:数字化转型是武汉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转变,是培育本土生态主导型企业的重要路径,也是着眼未来数据要素的战略布局。为落实产业焕新行动,武汉将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进程,力争三年实现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带动软件业加快发展,建成全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城市。

一是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进“万兆城市”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建5G行业虚拟专网,围绕重点领域部署5G-A商用,在多行业建设100家5G工厂;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贯通”计划,在重点行业推进规模化应用,打造国家级样板;强化算力调度应用,构建多元算力供给体系,建成多个算力集群,并通过“算力券”等形式降低企业使用成本。

二是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供给能力。加快工业软件产业发展,深化工业仿真软件平台建设,推动鸿蒙、RISC-V等开源平台社区应用;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抢抓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深化实施设备更新和“千企技改”工程;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构建通用大模型与垂直工业模型体系,形成10个特色应用模型,打造100个制造业人工智能示范场景。

三是“点线面体”推动制造业企业整体转型。推动龙头企业智能化改造,高标准推进国家试点任务,升级“未来工厂”四级梯队建设标准,形成“数字化产线—智能示范车间—标杆智能工厂—数字领航企业”体系;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持续开展“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助力企业上云用云;打造“链式”转型示范应用,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搭建“一链一节点一平台”底座,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打造10个典型转型模式与案例。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贺亮 通讯员武经宣)

【编辑:符樱】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