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十堰高扬改革开放精神火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为战略坐标,加快建设“大山里的深圳”,培育壮大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在鄂西北群山书写新的传奇。今日起,十堰日报推出“山与海的对话”系列报道,从历史、产业、生态、人文等多维角度切入,全景式解码我市与深圳从战略对标到发展协同、从生态共生到人文互鉴的创新实践,鲜活见证秦巴山脉与南海之滨的思想激荡,生动展示我市加快建设“大山里的深圳”、以节点之为服务湖北建成支点的突破性进展,敬请关注。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十堰与深圳如两颗璀璨星辰:一颗静卧鄂西北群山之间,以工业血脉铸就山城脊梁;一颗闪耀南海之滨,用科技光芒照亮创新征程。1969年,开山炮声在十堰点燃我国“自主造车”的工业梦想;1979年,爆破声中深圳崛起成为中国首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这两座相距1200公里的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遥相呼应,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敢为人先的魄力、传承创新的智慧,书写着中国城市发展的同源史诗。
开放包容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房县非遗传承人陈远翠的山歌声里,《诗经》韵律穿越三千年时光,与武当山紫霄宫的晨钟暮鼓交织成独特的文化和弦。地处鄂豫陕渝四省市交界的十堰,自古便是“鸡鸣闻四省”的文化十字路口:春秋庸国据竹山而控南北,汉江水道让郧阳成为万里茶道上的“黄金商埠”;南来北往的商队、贬谪流放的士大夫,将宫廷雅乐与民间小调、秦楚风骨与巴蜀风情注入这片土地,孕育出“海纳百川”的文化基因。
“在十堰工作生活18年,这里留下了我整个青春。”今年78岁的李连和,从竹山县委副书记到深圳市政协副主席,横跨两地的职业生涯,正是两座移民城市的鲜活注脚。
“小渔村变国际都市,小山村变工业重镇,不变的是逐梦人的情怀。”他的感慨,在另一位见证者厉有为身上同样显得十分厚重——这位曾主政十堰与深圳的改革先锋,亲历了十堰从“三线荒沟”到“汽车新城”、深圳从“边陲渔村”到“科创高地”的蜕变。退休后,厉有为仍在深圳为两地发展奔走:“两座城的血液里,都流淌着开放包容的基因。”
深圳的开放叙事始于改革开放的春雷。1982年,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的标语震动全国时,这座年轻的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文化碰撞。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带着不同的口音与梦想汇聚于此,造就了“普通话普及率全国第一”的独特现象。当蛇口工业区“开山第一炮”震醒南国渔村时,十堰大山深处的“二汽”正轰鸣着生产军车——两个看似平行的时空,却在40多年后产生奇妙交集:2024年9月,搭载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东风岚图梦想家MPV上市即成爆款,110天斩获5万辆订单。
“深圳的开放是面向大海的拥抱,十堰的开放是翻越群山的突围。”十堰市委党校副教授刘胜的解读,点破了两地特质:深圳外来人口占66%,十堰城区60%以上人口为三线建设移民后裔;前者以港口为窗拥抱世界,后者以公路为脉翻越群山,但骨子里都是“来了就是一家人”的包容气度。徜徉深圳街头,各地面孔与方言交织;行走十堰巷尾,标准普通话成为主流——这对“大山里的深圳”与“大海边的十堰”,用移民文化的共生密码,印证着“开放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敢为人先
开拓创新的勇气与担当
上世纪60年代,十万建设者带着“把汽车厂建在大山里”的使命汇聚十堰。厂房里的机床声与鄂西北的山歌声交织,催生了街头第一家“东北饺子馆”,更孕育出“马灯照亮厂房,汗水浇筑车架”的奋斗精神。1975年,第一辆东风越野车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创下“三天三夜不熄火”的传奇,“铁脚板”的绰号背后,是中国人“自己造车”的倔强骨气。
这种开拓精神在深圳演绎出另一种传奇。1987年,任正非在深圳两间简易房里创立华为,2万元启动资金与十堰建设者的“铁锹创业”形成时空呼应。从2000门交换机到5G标准制定,从代理销售到全球通信巨头,华为的“狼性文化”与东风的“马灯精神”遥相辉映——前者在科技战场突破封锁,后者在汽车赛道转型突围。2024年,当搭载华为智能驾驶的东风岚图110天斩获5万辆订单,当十堰造新能源汽车通过深圳盐田港驶向全球,两地“敢为天下先”的基因在产业链上完成会师。
数据见证着创新动能:十堰易捷特工厂每150秒下线一辆出口欧洲的新能源车,成为全国第二、湖北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领军企业;东风汽车联合华为开启全面“云化”之旅,赋能十堰今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产值298.8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2.2倍。而在深圳,南山高新区每平方公里孕育3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华为从“设备商”到“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蜕变,折射出两地产业升级的同频共振。
兼容并蓄
传承与创新的和谐共进
夜幕降临时,武当山脚下的全息武术秀开始上演:3D光影中,太极宗师的招式与粒子特效共舞,古老哲学与现代科技碰撞出梦幻场景。这种“传统+未来”的叙事,在十堰早有伏笔——在郧阳区柳陂镇青龙山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群,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最集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恐龙蛋化石群;在郧阳区青曲镇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实证百万年人类史;而今天的十堰人,正用 VR技术复原武当古建筑,以影视 IP活化武术非遗,让五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重新“呼吸”。
当十堰在武当山演绎“科技赋能传统”时,深圳正以“传统解构科技”创造奇迹:文博会“楚文化 VR区”里,游客戴上眼镜即可“触摸”武当金顶;南山高新区的工程师们,在工作间隙研习太极拳理;华侨城的主题公园里,岭南建筑与 AR技术共生出全新文旅形态。“十堰是站在五千年文明基座上对话现代,深圳是用前沿技术重新定义文化表达。”汉江师范学院教授郝文华的点评,道破两地创新的共通密码——前者在历史根系上培育现代之花,后者在科技丛林中植入文化基因。
这种双向奔赴正在重塑城市发展图景:张湾区低空经济产业园里,深企投资的无人机项目即将投产;深圳龙岗的太极拳馆内,白领们在冥想中寻找“动静之道”。当十堰的汽车零部件搭乘深圳的跨境电商出海,当深圳的科创智慧注入武当文化IP,两地早已超越地理界限,在“传统与现代共生、工业与科技共振”的维度上,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图景。
从十堰的秦巴山“工业基石”到深圳的滨海科创引擎,从武当武术的守正创新到华为技术的全球突围,这对“山海CP”用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真正的城市精神,是穿越历史云烟的开放品格,是直面时代挑战的创新勇气,是在传承与突破中寻找平衡的智慧。当十堰的智能重卡鸣笛驶向盐田港,当深圳的创业者在郧阳书院探讨“数字武当”,这场跨越1200公里的对话,早已超越城市比较的范畴,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关于“包容、创新、共生”的生动注脚。(记者 段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