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屈征)玉,石之美者,具有温润、坚硬、色泽美观的特质。数千年来中国人藏玉、赏玉、惜玉,赋予玉以丰厚的文化内涵,使得玉成为中国人传统价值观念的综合体现物。5月18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武汉博物馆以玉作礼,揭幕“美石之语——天津博物馆藏明清玉器展”,以飨市民、游客。
展览海报。
开幕现场,天津博物馆文博馆员邵雯介绍,天津博物馆的藏玉近万件,可谓纵贯古今,独具特色,在国内外文博界享有盛誉。从时代上来讲,代代有序,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晚清民国时期,每个朝代、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基本囊括了玉器的整体器型。
明清时期,玉器从皇室贵族到士庶阶层皆有使用,功能内涵已从早期神玉、王玉扩至民玉,品类涉及生活多个方面,题材丰富,质好量充,工艺精湛,堪称中国古代玉器发展的最高峰。因此,此次展览主要聚焦天津博物馆藏明清时期代表性玉器,展出了169件明清玉器,分为三个部分,“彰德乾坤——朝廷典章用玉”“玉华寻常——生活用玉”“俯仰古今——仿古玉器”。
合卺(jǐn)杯。在古代,结婚时人们用它作盛酒器;合卺,成婚。卺是瓢,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饮酒。记者万建辉 摄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从形制、玉材到祭祀、使用对象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之后随历史发展,典章用玉不断变化,至明清时期,主要表现在祭祀和朝廷冠服的用玉规范。
展厅内景。记者万建辉 摄
明清生活用玉极为广泛,包括装饰、实用器皿、陈设、文房等多个方面。尤其皇室贵族推崇金玉结合工艺,更凸显富丽堂皇之美。另外,受元明以来文人画风影响,表现自然景物、流露文人思想及情趣内容的玉雕作品大受青睐,为明清玉雕注入新的生机,增加了高雅之美。
清代寿面纹贯耳玉壶。记者万建辉 摄
仿古玉是两宋时期伴随着金石学的兴起而产生的,主要是模仿商周青铜礼器的造型和纹饰。明清时期,在慕古思潮影响下,仿古玉器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乾隆皇帝更极力崇尚,将师古之为推至巅峰,逐渐成为玉器种类的主流之一。但明清仿古玉器常附加繁缛的纹饰,使作痕明显,风貌融旧会新。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8月18日。
寿星玉摆件。记者万建辉 摄
(值班总编辑 蔡早勤 值班主任 张萌 值班编辑 代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