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是经济的基本细胞,企业兴则经济兴。
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产业转型升级伴随的阵痛,发挥好优质市场主体和项目的支撑性作用,在挑战中寻求突破机遇,在赶超中借势实现反超,是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关键。
“到一线去,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春节过后,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四上”企业(包括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调研服务工作,访诉求、送政策、解难题、增信心,把服务送到企业急需处,让千千万万的“经济细胞”活跃起来。
面对面走访7000余家企业,实打实解决1198件问题,心贴心搭建逾百个跟踪保障机制……随着一个个影响企业发展的堵点痛点难点被陆续解决,一个个助力企业降本增效的“好点子”落到实处,越来越多的潜能被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着城市经济蒸蒸日上。
走进厂房大门 叩开企业“心门”
5月16日,在襄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高大的厂房里机械轰鸣,一条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零部件生产线正火力全开、加紧生产。不远处的成品仓库外,一台台装载完成的货车陆续启动,从厂区北大门驶出,沿着宽阔平整的产业大道驶向各自的目的地。
“今年年初,随着市场回暖、订单激增,我们的货物运输量也持续加大,可厂区北门外的产业大道一直未能交付,让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谁知春节刚过,市委主要领导便带队走进厂区开展调研服务,实地了解问题情况,现场协商解决方案。
在市区两级相关部门的跟踪包保下,产业大道提前竣工验收,这桩困扰企业的“烦心事”得以圆满解决。
企业之事无小事。新春伊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省、市“新春第一会”部署要求,掀起了一场主动上门、直插一线、靠前服务的“大走访”行动。
活动中,35位市“四大家”领导率先垂范,领衔调研140家重点企业,带头深入基层、走进车间、与企业家面对面,“望、闻、问、切”,调查研究、把脉问诊、现场办公、解决问题;发改、经信、商务、住新等部门组建35个调研小组,联动11个县(市、区)、开发区,对全市正常经营的7000余家“四上”企业进行全覆盖式的分类走访,突出重点摸清企业经营状况、产业链条和问题困难,找准推动企业挖潜提效、达产释能的关键症结。
进车间感受生产脉动,访实情了解发展诉求,到一线化解经营难题……截至4月底,各地各部门共收集问题线索2379个,涉及水电气保障、基础设施配套、融资难问题、政务服务优化等各个方面。在真诚坦率的交流中,深藏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浮出水面,为各级政府全力以赴做好助企纾困工作提供了精准指引。
既要厘清问题,更要深挖根源。在调研过程中,各地各部门除了深入一线开展走访座谈,还借助各类信息平台多维度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通过综合比对研判真实情况,归类分析深挖问题成因,并系统梳理制定企业诉求和问题交办清单、拟重点帮扶企业培育清单,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有机衔接。
“在我们主动求助之前‘上门问诊’,对提出的具体问题一一帮助协调解决。政府靠前服务的担当,鼓舞了公司干部员工,更坚定了我们深化企地合作、推进经营创效提质增效的信心。”看着厂区周围正紧锣密鼓施工的新道路和配套公共设施,襄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欣慰地说。
紧盯“急难愁盼” 定制“解渴”方案
“五一”假期,消费市场火热空前。走进襄阳工贸家电商贸有限公司各大门店卖场,“以旧换新”“满减返券”“买一送一”等促销海报让人目不暇接,吸引众多市民前来咨询选购。
“今年以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众多促消费的惠民政策,点燃了市民购买家电的消费热情。但受制于场地、宣传渠道、经费等,实体门店的以旧换新活动很难走进社区。我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着手发动城区政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与社区互动+卖场赠送礼品’的方法,为企业开通以旧换新绿色通道,并运用我市促消费活动品牌‘乐襄购’视频号帮助企业进行宣传,进一步帮企业拓展市场、打开销路。”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政企联动“组合拳”的帮助下,1至4月,襄阳工贸家电商贸有限公司实现销售额3765.4万元,同比增长20.72%。
开展“四上”企业调研服务工作,根本目的是查堵点、疏梗阻,为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持续激活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动能。在充分细致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各地各部门摸清问题、找准方向,不推诿、不避难,对个性化的问题加强“一事一议”和“一企一策”服务,对突出的共性问题从政策层面加以研究解决,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推动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加速解决。
人才是企业运营发展的基石。调研中,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普遍反映存在模板脚手架资质延续人员社保要求高的问题,市住新局迅速协调市行政审批局对模板脚手架资质延续标准进行简化,降低企业主要人员社保缴纳要求,可在帮助全市1600余家相关企业留住人才的同时,为每家企业节约资金约7.5万元;面对宜城市国鑫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反映“招聘医院物业服务人员难”的问题,市人社局第一时间协调企业进驻“春风行动”大型招聘会,同时发动社区网格员大范围宣传,截至3月底,该公司已面试新员工32人次,5人已通过业务培训正式上岗。
兑现落实惠企政策,能够有效为企业减负担、强信心。襄阳市居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提出希望政府在税收减免方面给予支持。市税务局主动上门服务,排查梳理出该企业存在税收抵减政策应享未享的情况,在及时补办的同时,向企业系统宣传其他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融资难是企业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市发改委依托全市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会同金融监管等部门深化“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推动“四上”企业与银行金融机构精准对接,努力实现应贷尽贷、能贷快贷;市住新局会同金融部门定期举办政银企对接会,常态化受理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申请,2月以来,新增“白名单”项目11个,银行授信23.52亿元,银行贷款29.28亿元。
基础设施配套是否完善,直接影响企业的满意度、获得感。市发改委、市商务局根据调研收集问题,协调解决襄阳新东方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襄阳简朴寨餐饮有限公司等企业停车设施需求,推动548路公交车在黄家湾景区增设站点,推进中石化部分综合能源站落地建设,将企业的“关键小事”转化为“暖心实事”。
据统计,截至4月底,调研收集的问题线索中,已通过现场解决、事后分办、统筹协调等方式累计解决1198个,企业发展的生产要素保障日益坚实。
“四上”企业调研服务工作牵头部门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敦促各相关地方和部门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常态化对接、清单式管理、全过程跟踪、交账式落实,确保企业反映问题逐一销号,让市场主体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着眼机制长效 提升服务能效
今年4月,市住新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委、市公安局等部门印发《襄阳市中心城区房屋市政工程“绿色工地”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豁免机制(试行)》,通过实施差异化管理,引导项目工地提升扬尘治理水平,协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与项目高效建设。
在实施大气污染临时管控或重污染应急响应期间,建筑企业无法正常施工,是调研中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为彻底打通这一堵点,市住新局积极借鉴先进地区经验,与各相关部门团结协作,研究推出了豁免机制,为符合要求的“绿色工地”开通绿色通道,以新机制激发新动能。
兴企业促发展,非一日之功。在坚持问题导向,点对点解决企业困难的同时,各地各部门还积极着眼长远,在构建长效机制、优化产业生态、培育龙头企业上持续发力,做好调研服务的“后半篇文章”,真正让企业活起来、经济旺起来。
建立联系服务、问题收集、协调解决、政策保障、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转化调研服务成果,举一反三为企业纾困解难。市商务局向88家重点商贸企业派驻“商务特派员”,制定责任分解表和三张清单,在一线问计问策、助企纾困,推动贝珍医疗等企业建立独立站,实现政策直达、问题快办;各相关单位将“四上”企业调研收集的问题导入12345热线企业诉求受理系统,实现一口归集、系统流转,形成“诉求直达、责任到人、全程跟踪、闭环管理”的工作模式,确保企业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
围绕供需促对接,依托平台促协同,紧盯链条促招商,通过全方位优化产业生态,消除问题滋生的不良土壤。市经信局针对企业面临的市场困境,精心谋划实施“襄品工推·十链百场千企”供需对接活动,陆续开展20场,点对点、小切口帮助企业找订单、稳预期,促成近260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市商务局推动襄阳优质农产品在重点商超开辟展销专区,实现强强联合,襄京汪胖子、孔明菜、郭姐农场等30多家本地企业的优质产品已进驻好邻居、美联、武商等超市。
定制政策分类培育,试点示范强化引领,推动业态创新改造,通过强化龙头企业的重点培育,为优质企业发展铺就“快车道”。市经信局连续开展5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培训活动,组织力生电缆、金恒昌等先进企业分享成功转型经验,推动14名“科技副总”到岗服务,为120家企业制定改造方案;市发改委持续加强对“两业融合”试点企业的跟踪服务,落实试点保障措施,带动形成“两业融合”产业集群,引导更多龙头企业向襄阳集聚。
春江水暖鸭先知。哪里营商环境好,企业就往哪里去。优化涉企服务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全市上下将以深入开展“四上”企业调研服务工作为契机,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努力实现从“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的暖心转变,在企业兴旺、经济兴盛中推动城市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