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在读博士在汉两次成功创业,产品还未上市就已签下7000余万元订单

13日,福星惠誉东湖城小区,物业人员将一件快递装进智能配送机器人的“肚子”,这台自主规划路线的机器人经过小区水泥地、花坛边,走到楼栋,门禁自动识别开门,进入电梯后,预定的3楼按键被自动点亮。

这台智能配送机器人的研发者,是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在读博士吴冲。他介绍,“这个设备的难点是不仅要让机器人能够自主导航智能驾驶,还要实现其与门禁、电梯等环节的通信控制”。

吴冲(左五)正对智能清扫机器人进行道路测试。  

戴着黑框眼镜的吴冲,今年29岁,却已成功创办两家公司。

8年前,他创办第一家企业,把自主开发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应用到全国多地城市,实现千万元营收。

今年初,他又在位于武昌区的中科·武大智谷开启二次创业,研发智能清扫、物流配送机器人,产品还未正式上市,就已签下7000余万元订单。

21岁拿下人生第一笔300万元订单

吴冲。

2015年,在一趟从贵州开往武汉的高铁上,拿着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吴冲暗自许下心愿:“要用所学技术做一个能改变城市的人”。

入学后,除了专业学习外,吴冲开始在课余时间自学编程。

“他是测绘中最会编程、编程里最懂测绘的‘全能选手’。”吴冲的同学们这样评价他。

在参与完老师课题组的一些智慧物流项目后,吴冲萌生了创业想法。

2017年暑假,吴冲在老家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城管部门调研时发现,工作人员在处理城市管理事件时还采用点对点的微信沟通,并没有形成一个标准化的信息互通流程。

能不能给家乡建一个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将各端口的信息实现统一上报、分类派单处理?

在此后的一个月时间里,通过走访搜集信息,搭建虚拟数字城市地图,吴冲边学边摸索,开发出了平台雏形。同年9月,他在校内孵化器创办了武汉融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东西不错,但操作有些复杂,效率真的比以前高吗?”面对对方的疑问,吴冲就开始频繁往返贵州、武汉两地:对接相关科室,摸清家乡城市管理流程和实际需求后,再回校优化平台功能设计。

每月1000多元的生活费光路费就占了一大半。一年多的时间里,吴冲往返的高铁票就攒了100余张,他也几乎“住”在图书馆。而因自主创业开始没有收入,跟着吴冲一起干的3名同学,慢慢选择退出。

“我想只要肯投入时间,一定能干成!”吴冲并没有被困难击垮,他始终认为这是他从象牙塔迈向市场的关键一步。

到2018年底,吴冲给对方提交的产品已经是迭代的第八版:随手拍上报路灯保修、井盖缺少等问题,不仅解决效率高,还能让网格员、志愿者参与进来。

在政府公开招标流程中,吴冲花了一年多时间“磨”出来的产品,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签下了300万元的订单。

“前端、后端、产品设计、通信等80%的知识都需要我从零开始学,在开发这一个项目系统平台的时候,我几乎把研究生阶段的知识都自学完了。”大四那年,吴冲获得测绘学院唯一一个科技保研录取名额。

第一个项目打出了知名度,周边城市开始主动找吴冲谈合作。

随着其研发的产品逐步应用到了上海、深圳、雄安新区、贵州黔东南州等地的城市数字化建设,目前,吴冲这家公司年营收达到3000万元。

新公司成立不到三个月订单量达千万元

公司团队成员正在测试智能配送机器人。

在实现从零到一的创业后,吴冲察觉到,未来产业将成为下一个市场风口。

去年,吴冲和有着多年自动驾驶、机器人行业从业经历的两名博士师兄一起,依托武汉大学团队在乘用车智能驾驶领域的核心算法解决方案,“降维”应用于低速、封闭式运行的智能末端物流、清扫机器人上。

“产品的研发难点在于如何实现机器人的低成本规模化。”吴冲说,他招募了懂机械、硬件、设计等其余专业的团队成员,经过半年研发,通过算法设计减少了机器人行动依赖的硬件传感器数量,让其不仅装上了听得懂线路的“最强大脑”,还将价格控制在市面同类产品的一半。

今年4月,吴冲在武昌区给他在中科·武大智谷免费提供的办公空间内,成立了第二家公司——融云创新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样机一“出炉”,武汉、贵州等地的环卫公司、物业公司马上和吴冲签下了7000余万元的采购订单。

吴冲介绍,经公司升级迭代后的智能物流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将不仅限于酒店外卖配送,还将进入社区、园区场景,帮助居民运送桶装水、牛奶、快递等。

新公司虽然成立不到3个月,团队规模已超20人,核心成员均为武汉大学博士、硕士,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20余项。

尽管两家公司接订单很忙碌,吴冲也没有放下学校主业。“在课堂上老师教授行业前沿信息,这也是我的‘充电时间’。”吴冲说,走出实验室在市场收获的经历同样珍贵,是自己“赚”到的知识。

(长江日报记者杨蔚 通讯员况昕昀 参与采写:栾嘉雯)

【编辑:符樱】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