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经济一线 当好发展“参谋”——记市发展和改革委国民经济综合处副处长王为

5月9日晚11时,在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楼10楼,王为办公室里灯光明亮。窗外,长江两岸的霓虹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经济脉动;窗内,他的电脑屏幕上闪烁着《武汉市1—4月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初稿,笔记本上是密密麻麻的手写数据。

一个小时前,这位被同事们称为“行走的数据库”的副处长从杭州调研归来。他一下火车就直奔6公里外的汉口胜利街275号,和同事研判分析二季度“双过半”工作进展,用行动诠释着武汉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的责任与担当。

聚焦稳增长

从“数字捕手”到经济运行“精算师”

王为在工作中。严峻 摄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武汉GDP增长5.4%,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进入5月份,全市上下正锚定目标全力攻坚二季度,奋力实现“双过半”。

“经济数据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城市发展的‘体温计’,我们必须读懂它、用好它。”王为说,今年一季度,武汉经济运行起步平稳;二季度,我们又制定了8项系列措施,巩固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

国民经济综合处是市发展和改革委的“中枢大脑”,负责全市经济形势分析、年度计划报告制定等工作。一座超大城市GDP增长怎么测算、为何把增幅定在6%左右、如何去实现目标,都是这个处室的具体工作。

王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去年12月,他从市发展和改革委办公室调至国民经济综合处后,成立起草专班,编制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

“向上对接,向下调研。”王为说,他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基本是连续奋战,白天带领处室同志调研企业、走访部门,晚上把床搬到办公室,分析数据、撰写报告,设置全年GDP增幅等14个发展计划目标,制定具体措施,反复修改。

“那段时间,国民经济综合处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同事小余回忆说,有一次,为了确保报告数据的准确性,王为和处室同志反复核对到凌晨3时,当日白天又准时出现在经济形势分析会现场。直到今年1月武汉两会期间,该报告顺利通过市人大会议审议,他才松了一口气。

“测算经济发展目标既要量力而行,又要择高而立,跳起来摘桃子。”王为摊开桌上的表格,对经济数据如数家珍。他说,武汉的发展有支撑、有动力,今年把GDP增幅定在6%左右,是在去年2.1万亿元经济体量基础上更上一个台阶,对这一发展目标非常有信心和底气。

服务发展大局

从经济“情报员”到政策制定“参谋官”

王为(左一)在和同事探讨工作。严峻 摄

王为的工作日常充满张力,既要当好经济监测预警的“情报员”,又要成为政策制定的“参谋官”。他常说:“数字不光‘躺’在报表里,更‘活’在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中。”

在汉口北物流基地,他跟车记录货车周转时间;在光谷科学岛,他“混”在科研人员中观察创新要素流动;在带孩子逛商场时,他会驻足记录新消费品牌门店布局……这种“沉浸式调研”成为他的工作常态。“王副处长的手机相册简直是经济图谱,3000多张照片全是数据报表、对接会现场、企业车间、基建工地。”科员小王感慨地说。

去年5月,武汉拟出台《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行动方案》等“六个武汉之重”文件,王为带队走访了15个区和60多家企业,收集了上百条意见,谋划储备1000多亿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项目。他主笔起草行动方案,并设计了一套监测评价体系,编制“六重指数”评估工作推进实效。这种“既管制定又管落地”的工作方法让政策红利充分释放。

去年9月,央视“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活动首站在武汉举行。王为和同事组织举办该活动,东风岚图、依迅北斗、禾元生物等十余家企业向全国展示了武汉的创新实力。

作为处室带头人,王为鼓励处室“青年突击队”走进一线,参与全市经济指标测算、报告起草等工作,感受这座城市的经济脉动。

这种传承在省市“干部素质提升年”中尤为凸显。“王副处长教会我们的不仅是业务,更是那种对每个数据都要‘较真’的职业态度。”市发展和改革委青年小刘说,王为坚持要求所有调研报告必须“有数据支撑、有案例佐证、有企业声音”,这种严谨作风已成为国民经济综合处的鲜明“标签”。面对同事们的赞誉,王为说:“武汉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加速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需要知‘重’负重,我们必须跑好这一棒。”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通讯员刘海东 钟冲)

【编辑:王戎飞】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