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5月16日讯(记者杨佳峰 范婷婷)“我已在中国工作近20年。这些年,我每年都会在中国停留6个月以上,来武汉的次数也不少。”5月15日,来武汉参加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的图灵奖得主、康奈尔大学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名誉教授约翰·霍普克罗夫特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来武汉有一种天然亲近感。86岁高龄的他,和记者畅谈了人工智能和高质量教育。
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在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发言。夏俊俊 摄
1986年,霍普克罗夫特因在算法和数据结构设计与分析方面的奠基性成就,荣获计算机界最高奖——图灵奖。霍普克罗夫特2016年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2024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在霍普克罗夫特支持下,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成立了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中心,旨在吸引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和提升本科教育水平。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才能适应智能时代的发展。”在15日举行的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主题会议上,霍普克罗夫特提出,人类能够将自己送往月球,其他物种很可能永远做不到这一点,因为人类是可以被教育的。这表明,我们应该专注于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信息时代的优质人才。他表示,中国进入智能化时代,提高数字教育质量至关重要。他相信中国数字教育很快就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人工智能的未来是什么?这很难回答。”作为计算机领域的传奇人物,霍普克罗夫特对人工智能的未来难下结论。在他看来,有两项技术对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黑板和印刷机。当他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曾认为电视会彻底改变教育,但并非如此。
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有一位关心学生成功的老师。这不取决于老师的知识水平,也不取决于他们的讲课水平,而是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老师必须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们,看看学生是否真的在听课。
对中国学生来说,一个优势就是政府重视教育。霍普克罗夫特打趣道,他在除美国之外的15个国家工作过,在14个国家未获得足够支持而选择离开,唯独在中国留了下来。
在中美间来往穿梭,霍普克罗夫特发现中国学生基础扎实、解题能力强,但创新思维还需强化;而美国学生思维活跃、敢于挑战权威,但基础知识储备略显薄弱。面对中国学子,霍普克罗夫特给出建议:学生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工作便不再是负担,而是乐趣;学生基于兴趣择业,才是开启幸福职业生涯的关键钥匙。
“我只想重复一遍,你只有一次生命可以活,那么你应该做什么呢?你应该享受生活,而教育应该帮助你了解自己所热爱的事物,然后引导你选择一份你喜欢的职业。”霍普克罗夫特表示,他做的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些看起来成功的人,都是在做他们喜欢的事情。”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