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迎来全球教育界的“巅峰对话”。武汉市二桥中学校长彭葆蓓作为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唯一代表,以《为孩子们点亮更加美好的未来》为题发表演讲,向世界展示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武汉实践”与丰硕成果。
武汉市二桥中学校长彭葆蓓作为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唯一代表,以《为孩子们点亮更加美好的来》为题发表演讲。
数字技术让学生身在校园“亲临”世界
数字教育,什么才是核心?“数字教育重塑认知生态,是实现跨界融合的教育。我们需要思考,一个孩子、一条江河和一个世界之间的关系,大自然有生动丰富的教材,数字化是万物互联的桥梁。”彭葆蓓介绍,二桥中学建设无边界学校,用数字技术让孩子身在校园就能“亲临”全世界。
学校将长江水质观测站、生态湿地馆“搬”进校园,借助VR技术让学生“亲临”自然场景,与专家实时连线探讨湿地修复方案。在教学中,AI大模型与项目式学习深度融合。语文课上,学生佩戴VR眼镜“穿越”至《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桃源;数学课上,几何难题通过动态建模分解为可视化步骤,AI同步生成“思维路径图”,提升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在“淡水资源”“低碳生活”等跨学科AI课程上,孩子们戴上VR、AR眼镜,就能看蝴蝶飞翔,与江豚对话,激活空间思维与情景感知,提升洞察世界的关键能力,夯实链接未来的核心素养。
彭葆蓓透露,二桥中学已与国内外多校建立合作,未来将继续拓展智慧教育创新成果。她在演讲中呼吁,以科技与人文的融合之力,共同点亮教育的未来。
一根网线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每个孩子都应享有优质教育。”彭葆蓓以学校与恩施来凤县实验中学的合作为例,讲述两地师生通过云端课堂共探湿地生态、共享名师资源的实践。
她介绍,为打破地域壁垒,二桥中学与600公里外的恩施来凤县实验中学组建“城乡教育联合体”,实现课程共建、师资共享。在智慧课堂上,山里的孩子第一次“走进”长江生态湿地馆,两地学生一起探索科学奥秘;在云端教室里,老师同上一堂课,依托5G虚拟实验室开展双向教研,共建高效课堂。
“数字技术让优质教育资源跨越山河,惠及偏远地区学生,真正实现同一片蓝天下的教育梦想。”彭葆蓓说。
“孩子们用编程让机器人跳汉剧,用激光雕刻传统版画,这是文化传承的‘数智表达’。”在现场会上,彭葆蓓向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展示,学生用AI设计出的《2050年长江生态图》,青山碧水间江豚跃动,现代与未来在此交响。
二桥中学以数智赋能文化传承,开设“生态文明云讲堂”和“中华经典数字库”,以全息影像还原非遗技艺,让五千年的文化基因“活”在当下。
目前,学校组建“非遗文化体验社”等20个社团,开发《湿地守护者》《AI非遗工坊》等项目化课程,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在STEM项目《京剧新韵机器人》中,学生用图形化编程让机器人精准复现京剧身段,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全息影像实时指导;“数字艺术工坊”通过AI算法分析学生情绪变化推荐创作主题,并从色彩搭配、创意维度等要素评估作品,生成多维能力图谱,让科技赋能情感表达。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王荣荣)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