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聚焦丹江口:守护沃土良田 筑牢生态屏障
湖北日报 2025-05-15 07:58

今年春耕时节,丹江口市蒿坪镇成片的农田如棋盘般规整,青翠的蔬菜在阳光下舒展枝叶,田间地头到处响起农机的轰鸣声。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不仅是当地百姓的 粮仓,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的生态屏障。

茅腊坪麦浪梯田。

近年来,丹江口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统筹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了一条“护耕地、保水源、促发展” 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我们必须以绝对忠诚的政治品质和知重负重、知责担责的政治担当,牢牢扛起守护‘首都水井’、拱卫京畿生态安全和功能提升的政治使命,人人尽责、久久为功,把守水护水工作做精细、做精致、做极致,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全力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丹江口市委书记武小凯道出了丹江口市在耕地保护与生态环保方面的坚定决心。

高位推动  构建耕地保护大格局

丹江口市始终将耕地保护视为“国之大者”,深刻认识到保护耕地就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为此,该市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耕地保护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耕地保护的强大合力。

自2023年以来,丹江口市委常委会议多次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的重要论述,同时,出台《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办法》,将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核心指标纳入镇(办、处、区)年度考核的“硬杠杠”,以严格的考核机制倒逼各级各部门切实履行耕地保护职责。

丹江口市人大代表在凉水河镇实地查看玉米生长情况。

2023年11月底,自然资源部反馈丹江口市约有3万亩耕地疑似流失。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当年11月28日,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耕地保护责任制考核推进会,明确任务目标,细化工作措施,严格责任划分。20个镇(办、处、区)的2000余名党员干部迅速行动,每天投入120余台机械,打响了耕地“保卫战”。同时,组建2个督导专班开展实地督办,及时下发督办通报。实行当日拍照、当晚研判、次日机械进场的工作模式,确保外业拍照举证和复垦土地同步进行,以快节奏推进问题整改。

市四大家负责人全面下沉驻点镇(办、处、区)进行督办,实施“五级追责”,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市政府按500元/亩的标准予以补助,充分调动了各地抓问题整改的积极性。据统计,2023年以来该市共投入财政资金约2000万元,全力确保耕地流失整改到位。针对部分镇(办、处、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无法在辖区内完成补充耕地任务的情况,建立帮扶机制,结对帮扶补充耕地2450亩。

“以前觉得种地不挣钱,现在政府发补贴、教技术,撂荒地又捡起来了!” 习家店镇农民老李感慨道。丹江口市通过政策宣讲、耕地保护宣传周等活动,使耕地保护意识深植民心。2023年全市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196万元,惠及农户5.7万户;2024年,每亩补贴提高5元,全市补贴金额达到2215万元,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复耕复种的积极性。

截至2024年底,丹江口市找回耕地32000余亩,超额完成预定任务。

生态优先  水土共治守 “水缸”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丹江口市深知守护好这片“大水缸”,不仅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庄严承诺,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该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水土共治作为守护水源地的关键举措,全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2023年以来,丹江口市大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完成坡耕地治理2.3万亩。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量达45万吨,确保了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许多群众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中,获得了可观的劳务收入。同时,项目区的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交通更加便利,为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丹江口大坝开闸放水,旁边田里作物长势正好。

丁家营镇饶祖铺等村创新探索“耕地保护+生态旅游”模式,积极引进社会主体,政府投资先行整治700多亩梯田后,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精心打造油菜花海景区。自2024年起每到春季,金黄的油菜花漫山遍野,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打卡。这种“以耕养景、以景促耕”的创新实践,不仅让耕地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进坡耕地治理的同时,丹江口市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坡改梯8.5万亩,配套建设小型水利水保设施12587处。昔日“跑水、跑土、跑肥”的 “三跑地”,如今已华丽蝶变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通过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此外,该市还持续加大岩溶土地治理力度,累计治理岩溶土地面积495.84平方公里,使石漠化状况恶化的态势得到了根本性扭转。在库区沿岸,一条长达20公里的生态隔离带绿意盎然。柽柳、紫穗槐等耐水植物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形成了一道坚固的立体防护体系。这些植物的根系可深入地下3米,牢牢地固土保水。监测数据显示,这些植物群落每年可拦截泥沙12万吨,减少氮磷流失30%以上,为库区水质保护发挥了重要的过滤和净化作用。

随着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丹江口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有力促进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如今,环库区两岸已形成人造生态林40万亩,建成柑橘、茶叶、木本油料等经济林50万亩。绿树成荫,果香四溢,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画卷正在丹江口徐徐展开。

集约节约  坚持以亩产论英雄

丹江口,这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水是其最大的资源优势。然而,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丹江口市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丹江口市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加快推动传统经济模式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

为修建丹江口大坝,当地先后有26万移民离开故土。如今,在丹江口经济开发区,一座占地148亩、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移民产业园正拔地而起。通过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这片土地的容积率大幅提升,空间得到了高效利用。未来,这里将容纳数十家小微企业,成为移民创业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的新平台。“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入驻企业负责人对这种集约化的产业发展模式赞不绝口。

丹江口全力打造水饮料之都。

依托优质的水资源,丹江口市不断提升水经济能级,积极打造水产业全产业链生态。华润怡宝、农夫山泉等18家规模以上的水产业企业及其配套企业纷至沓来,扎堆落户丹江口。从饮料生产、罐体加工,到包装设计、产品营销,一条完整的水产业链在丹江口逐步形成。通过科学规划引领,所有项目统一进入园区,实现了“一个园就是一条链”的产业发展格局。园区负责人介绍说:“我们通过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推动企业集聚发展,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项目用地安排上,丹江口市始终坚持优先保障节地、环保、高效、高科技、亩均效益显著的项目。2023年4月,省发改委、省统计局下发《关于2022年度湖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情况的通报》,丹江口市在第三类县市区中脱颖而出,位居第一名;同年5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对 2021至2022年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评情况的通报》,丹江口经济开发区在省级三类开发区中排名第三;9月,省政府办公厅再次下发《关于对2022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激励的通报》,丹江口市因在建设用地亩均GDP年增速高于全省年均增速和同类县(市、区)年均增速,且在盘活土地存量和闲置地成效等方面表现突出,受到通报表扬。这一系列荣誉的背后,是丹江口市坚定不移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丹江口,“以亩产论英雄”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经济发展全过程的一项硬标准。生命健康产业园内,共同生物公司凭借其在雄烯二酮产品领域的技术优势,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园区亩均产值超千万元,成为科技创新驱动、高效集约发展的典范;六里坪汽车产业园集聚了176家企业,仅用5000亩土地就创造出95亿元的年产值,亩均效益十分可观,成功跻身“湖北省最具成长性产业集群”行列。

问题导向  牢牢守护耕地红线

“这块地去年上半年都还堆满水泥,现在小麦长势正好。”近日,土关垭镇杜家湾村负责人高兴地说。

2024年7月,土关垭镇杜家湾村水泥预制板厂未办理任何用地手续,擅自占用杜家湾村0.77亩耕地临时堆放水泥预制板,且这块地为永久基本农田。巡查人员指出问题后,丹江口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第一时间督促整改,被占耕地于2024年8月9日完成复垦。

抛荒地套种上了蔬菜和粮食。

“每个耕地违法问题都有人负责”,丹江口市委、市政府以“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耕地保护,对占用耕地的行为零容忍,建立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行政责任制。通过制定动态巡查制度,将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划入重点巡查区域,明确专人定期巡查,对发现的违法占地行为及时制止、立即查处,最大程度遏制乱占耕地行为。

市政府建立问题整改清单,出台整改工作方案,将全市问题图斑进行分解,细化明确了整改责任单位、责任人、整改时限和具体要求。督办室将耕地流失整改纳入全年重点工作督查事项,建立“督导+考核+通报”工作机制,不定时下沉一线专题督查,强力推进耕地流失整改工作进度。

坚持问题导向,市纪委监委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政治监督重点内容,围绕撂荒地利用、土壤肥沃、土地综合整治等建设重点,列出监督工作清单,深入全市农业乡镇,对5000余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前期规划、项目实施、项目管理、资金使用、验收考评、后期管护、成效发挥等方面的廉洁风险点进行“拉网式”排查。

2024年11月,丹江口市法院习家店法庭将审判庭搬到田间,成功调解一起持续14年的土地承包纠纷。村民王某因拖欠承包费被村委会起诉,法官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释法说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分期付款+土地改良”的和解方案,既维护了村集体权益,又保住了35亩耕地。(策划:湖北省自然资源厅 撰文:马坤 陈永军 王君锋)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