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不需要保卫,他就是矗立在风雨里

孙郁,曾任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与国学》是他最新作品。近日,孙郁接受长江日报专访,谈及鲁迅在网上引起的争吵与辩论。

孙郁。

他说:“一些了解鲁迅的人有时是不辩论的,我从来不参与这种辩论。研究者的任务是做一点普及工作,比如教书,就是让学生知道历史细节,慢慢去传播、传递。网上当然需要有人出来讲,但是说心里话,现在人人都可以发声,对那些没有历史知识的人,你和他去争论、生气就没有意义,他们这些言论慢慢会沉寂下去、会消失,虽然也会不断泛起,但是只要认真读书的人,还是会明辨是非的。”

孙郁表示:“鲁迅的全集每年都发行上万册。中国的一代代作家,很多年轻时都看不上鲁迅,因为在中学学鲁迅学得很反感,可是当他们经历了生活、重新读鲁迅的时候都喜欢鲁迅。我邀请莫言到鲁迅博物馆谈鲁迅,他说和鲁迅相比,他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孩子。”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社会没有一个预设的方案,是靠人不断地选择,在没有路的地方才可能创造自己本质的东西。鲁迅的这种思想,给周边国家的知识分子带来巨大的启迪。所以,在日本、韩国,他们在讨论人的个体价值,讨论到社会的文化形态的时候,经常会讲到鲁迅,站在不同的角度与鲁迅相逢。

孙郁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在韩国,鲁迅是一个重要的精神资源,他影响了韩国一代知识分子,韩国人说“我们没有鲁迅”,很多精神领袖在监狱里面研究鲁迅。

《鲁迅与国学》孙郁 著 商务印书馆

他接待过日本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参观了鲁迅的藏书后,大江健三郎特别惊讶,说鲁迅当时藏的德文书都是德国知识界最关注的,而且现在看来也是弥足珍贵的一些文本。大江健三郎说他和现在的日本作家都无法跟鲁迅比,因为鲁迅精神隐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大江健三郎在北大演讲和在鲁迅博物馆的谈话里面都谈到了这一点,说鲁迅是无法企及的。

孙郁说:“世界各地研究鲁迅的人非常非常多,最让我感动的是琉球人。有一年,我去那里发现有一个鲁迅研究的群落。从1945年一直到今天,琉球的那些知识分子几乎都没有离开过鲁迅式的语境,他们用鲁迅式的智慧来面对美军的占领。当地有一个著名的美术馆叫佐喜真美术馆,展藏鲁迅介绍过的藏品,用鲁迅的精神资源来抵抗外来力量。他们的小说、诗歌、戏剧、绘画、表演里面依傍着鲁迅的传统,用鲁迅的意象反抗奴性,就是在所谓正确的地方看到问题,在没有路的地方走路。鲁迅的一些意象在他们那里成了核心力量所在。”

孙郁在美国分别参加过哥伦比亚大学与哈佛大学召开的鲁迅研讨会,发现世界文化史中的鲁迅的研究论文也多了起来。他认为,在中国百年作家与思想家中,鲁迅是被叙述最多的人,他必将成为文化史中难以绕过的存在,“一个伟大的精神存在是不需要保卫的,他就是矗立在风雨里。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地会有一些新人与鲁迅相逢,这些人发出来的声音要比那些为了流量、为了赚钱的人的言论要伟大得多;这些人的声音是真正的人间的声音,阴暗里的声音不足为道。”

孙郁认为,为什么世界各地都在纪念、研究鲁迅?就是因为在东亚的整个20世纪只有他的思考表现了思想解放的亮度。当西方文化进入时,东方人该如何选择?鲁迅是忍着疼痛拷问自己,正视这个问题。他认为东方人要虚心学习,但同时又不能成为奴隶,这种姿态使他成为精神上的标本和象征。鲁迅表现了我们20世纪东方人思想最高的高度,超越了整个时代。

阅读更多

鲁迅是有“暗功夫”的人,孙郁专著探究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态度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编辑:陈明】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