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每到大型节假日,这里就堵车、堵人,这个五一来骑车来玩,大变样了!”近日,骑行爱好者张先生途经东湖绿道磨山北门环岛时,不由感慨。
东湖绿道磨山北门环岛区域经改造,“堵点”变“通途”。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曾经一到大型节假日,就令游客寸步难行的东湖绿道磨山北门环岛区域,经过科学化改造和精细化管理,在五一假期迎来新生。长江日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通过环岛交通改造、精准管控等举措,这个日均承载数万人流的交通枢纽已“悄悄”从“堵点”变“通途”。
聚焦痛点
昔日“堵心路”成历史
改造后的磨山北门环岛新增宽8米车道,实现环岛功能。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站在磨山北门环岛处,眼前是井然有序的通行场景:来自多个方向的绿道电瓶车沿新建环岛通道平稳流转,骑行者在新建的宽达8米的车道畅快前行,游客漫步行人步道悠然赏景,或是干脆坐在环岛石栏上,静静享受风吹过的惬意时刻。湖畔面积约200平方米生态平台上,共享单车有序摆放,东湖绿道磨山揽翠观光车售票点及停车点也更加宽敞。游客李女士惊喜发现:“改造完好像什么都没变,但走起来哪哪儿都顺了!”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磨北环岛升级后,通过物理隔离形成环形交通动线,使不同交通类型实现了“各行其道”,单日峰值通行能力提升40%。五一假期东湖风景区单日接待量最高达44.5万人次,磨北区域实现“零拥堵”,通行效率较改造前提升60%。
曾经的磨北环岛区域,一到大型节假日极易形成人车拥堵。 历史资料图
很难回想,这样一处畅通无阻、与周边风景融为一体的环岛,曾经一到大型节假日变堵得“水泄不通”。“磨山北门前的环岛,曾经并非环岛,如今8米宽的电瓶车、自行车专用通道曾是需要上一层台阶的游客步道。这里作为湖中道、湖山道等五条游线的核心枢纽,日常单日客流量达2万—3万人次,节假日峰值突破10万人次,承载着最高通行650班次观光电瓶车、1万辆次骑行队伍及4万人次步行游客的高密度交通流。”东湖风景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四级调研员彭建华介绍,该区域过去仅设一条宽6米的单车道承担全部交通周转,既要满足双向错车需求,又需容纳三类交通混行,在高峰时段常常形成“电瓶车难错车、自行车难骑行、行人难通行”的极端拥堵困境。
巧解难题
改造细节处藏着“绣花功夫”
游客或骑行、或坐在环岛石质挡土墙上,享受慢时光。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堵的不只是路,更是游客的心。”今年樱花季后,东湖风景区成立专班,将磨山北门交通拥堵优化改造工程列为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既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改造工作做好,又不能影响游客正常游玩绿道的体验,还要保质量、讲美观,我们光设计方案就修改了数版,现场又会同建设局邀请的专家、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等多方群策群力,不断打磨,工期精确到每一天,确保五一节前完工。在东湖待久了,就会有一种情结,想把东湖建设好,维护好”。彭建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据了解,彭建华是一名来自恩施建始县的挂职干部。
“如何在有限空间里腾挪出更多便利?在最初的改造方案中,环岛临湖一侧设计的是缓坡,如今改成石质挡土墙,实则又将道路悄悄‘借’出一两米,将高度由常规的45厘米拉高到55厘米,方便游客坐得更舒适,而石砖的颜色则特意选用与湖畔一致风格,避免违和。”绿道公司运维管理部负责人吴皓介绍。诸如此类的细节改动还有很多,如环岛沥青改造保留原地砖、花坛大树选用木质栅栏、电子围栏技术划定500米禁停区、临时共享单车停靠区调整成“海绵设计”生态砖、观光车售票处后移两米,并在候车区旁增设通行空间等。
磨北环岛一侧增设临时共享单车停靠区,工作人员正将共享单车摆放此地。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志愿疏导员成了新风景。“电瓶车请环岛通行”“拍照游客请靠边”,挂着工作牌的磨山挹翠驿站管家陈雪说,她和同事们每日值守在此统一调度管理共享单车,并用喇叭持续疏导交通,整个五一假期,即便是最高44.5万人次的单日高峰,此地也畅通无阻。“变化很大!改造前,我们从湖光序曲发车到磨山北门,原本20分钟的车程,往往因为此处拥堵,牵一发而动全身,耗费三倍以上时间,通行效率下降,各个站点排队等候时间都会拉长。”东湖绿道观光车工作人员杜小立说,“现在不同了,道路畅通了,节假日加密发车班次能真正实现高效率转运游客的功能,游客候车时间也明显缩短了!”
“今后,我们还将根据游客体验,再对景区、绿道进行细化调整,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游客。”东湖风景区相关负责人说。
(长江日报记者晋晓慧 通讯员郭清盈)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