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铭记

26年前的5月8日,46岁的湖北省博物馆一级美术师陈德新正在打磨《李白放鹰》大型铜雕作品,完工后作品将被置于东湖放鹰台上,成为江城地标雕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三名中国记者牺牲。”助手拿出一份报纸告诉陈德新这惊人的消息,陈德新放下手中的雕塑刀,“他们的牺牲重于泰山,应该永远铭记。”

陈德新告诉助手将为三烈士塑像。几个月后,他通过自己收集的有限资料,制作出了三烈士的雕塑小样——20厘米高的三烈士群雕。但陈德新对此并不满意,他希望能雕刻真人大小的三烈士群雕。没想到,这一愿望26年后才实现。

雕塑家陈德新为三烈士塑像。

到现场寻找创作灵感

陈德新出身于泥塑之乡黄陂,自幼喜爱雕塑,1975年便发表了泥塑作品《银线连北京》发表在《文艺报》上。雕塑作品以人物和人物故事见长,他先后雕塑过《刘少奇》《贺龙》等近百件人物雕塑作品。

对人物雕塑驾轻就熟的陈德新知道,仅凭几张单一人物平面图,雕塑小样很难雕刻出三烈士之魂。

雕塑家陈德新通过对比照片调整雕像细节。记者胡冬冬 摄

2009年10月,陈德新随团赴塞尔维亚开展文化交流。飞机一落地,他迫不及待地到贝尔格莱德樱花路3号的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寻找创作灵感。残垣断壁下,他目睹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犯下的罪行,“罪证应该保留,英烈永远铭记”。

陈德新了解到,几个月前的5月7日,贝尔格莱德市政府在使馆旧址前竖立纪念碑,缅怀在北约轰炸中牺牲的中国烈士,感谢中国在塞尔维亚最困难时期给予的宝贵支持。这块纪念碑上用塞尔维亚文和中文写着:“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并谨此缅怀罹难烈士。”

在时任光明日报驻贝尔格莱德高级记者戚德刚的引荐下,陈德新见到了邵云环丈夫曹荣飞。“‘曹英雄’面部的伤口清晰可见,可见当时受伤之重。”

陈德新向记者回忆那次见面时,习惯性地称曹荣飞为“曹英雄”,他向曹荣飞说明为三烈士塑像的来意后,曹荣飞表示了支持。

当陈德新要为三烈士的群雕塑像的构想传到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也得到使馆负责人的高度赞同和支持。

为三烈士塑像可行,塑像安放于中国驻南联盟被炸使馆旧址上。两大问题的解决让陈德新异常兴奋,回到国内,他开始为塑像备料。

塑像计划一波三折

很快,陈德新的塑像计划不得不停下来。原来使馆旧址归属发生变化,塑像或许无处安放。

戚德刚回忆,使馆被炸后已无法使用,经过中塞双方沟通,塞尔维亚政府无偿划拨了18000平方米土地给中国重建大使馆,面积是被炸使馆的3倍,被炸大使馆旧址被塞政府收回。当时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家都策划想拿到使馆旧址土地。“被炸使馆遗址被塞政府收回后,处置权不在我们。”

雕塑家陈德新调整雕像下巴轮廓。记者胡冬冬 摄

戚德刚说,经过他们8年的不懈努力,最终被炸大使馆旧址变为中国文化中心,由山东高速公路集团购得该地块,大使馆旧址前的樱花路也被改为孔子大街。“花了8年时间,2015年大使馆旧址又回到我们手中了。”

三烈士塑像放置的地点又有着落了。陈德新得到消息后一夜未眠,因土地归属问题而搁置三烈士雕塑可以重启了。他飞到北京和戚德刚商量重启雕塑计划,并再次获得几位烈士的家属支持。

回汉后,陈德新开始寻找便于雕塑的工作地点。当得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徐家棚校区旧址实训楼过去放置过机床,能承载较大重量,陈德新当即租了下来,作为三烈士雕塑的创作室。

“一般的办公楼,无法长时间承受一两吨的塑像重量。”陈德新说,三烈士塑像是按真人体型的1.2倍进行泥坯造型,仅细泥便要用1吨多。

陈德新有一项硬功夫——背图。三烈士的多角度图片都被他复刻于脑海中,眼神、鼻梁、耳廓……在他脑海中形成整体人物形象,再现于雕塑刀的一刻一划。

价值不言而喻

“太像了!”75岁的戚德刚来汉看见雕塑后触景生情,眼泪夺眶而出。同学邵云环、同事许杏虎、朱颖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他面前。

“事发前不久,邵云环还给我打过40分钟电话;许杏虎、朱颖来克罗地亚出差,我们曾促膝长谈……”戚德刚回忆,他和邵云环是1971年上的北京外国语学院。邵云环上大学前是东北林业工人,吃苦耐劳,在班上成绩也是名列前茅,班上15名同学经常互帮互助,她是公认的才女。

安放效果图。

许杏虎、朱颖牺牲前曾来克罗地亚出差,当时在克罗地亚使馆工作的戚德刚接待了“虎子”夫妇。“大家都喊许杏虎‘虎子’,小夫妻很亲切、很谦逊。”戚德刚回忆,虎子是光明日报社年轻记者,善于钻研业务,此前未曾谋面就跟他打过多次电话交流业务。

当地时间5月7日,塞尔维亚政府官员、民众,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以及中资机构、留学生、华人华侨代表等在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旧址前举行纪念活动,凭吊在1999年使馆被炸事件中牺牲的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烈士。在三烈士雕塑旁的陈德新面对央视画面同步肃立默哀,“我需要加快进度,让三烈士铜像早日现身于纪念活动现场”。

戚德刚表示,建在被炸使馆旧址上的中国文化中心已成为访塞各界人士必去参观、祭拜三位烈士的地方。同时,这里也是我国驻塞使馆每年5月8日举行悼念仪式的地方。

在戚德刚看来,现在的被炸中国大使馆旧址不仅是文化中心,还是已被国人默认的海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德新为三位烈士塑像的价值不言而喻,我们非常感谢他。”

相关阅读

邵云环、许杏虎、朱颖三烈士雕像在武汉塑成

(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编辑:陈明】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