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一世界,一阅一芳华。
当指尖摩挲书页,岁月凝成的文字便透过纸面,化作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滋润我们的精神原野。
4月27日至29日,市教科院与市新华书店联合举办“新华书店杯”小学生阅读知识素养展示和整本书阅读课本剧展演活动,“悦读”世界读书日,开启一场饱含阅读温度的心灵旅行。
小学生阅读知识素养展示是创新探索,整本书阅读课本剧展演是全市首次举办。系列活动不仅是阅读改革的生动实践,更昭示着从“应试阅读”向“素养阅读”的深刻变革。活动覆盖全市55所学校,吸引8万多人次师生参与。
阅读范式的转变——
从“摘果子”到“搭桥梁”
“请3号台选手作答!”
沔州学校报告厅,随着电子提示音响起,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学生阅读知识素养展示活动拉开帷幕。
与传统知识竞赛不同,展示活动创新引入“基础题+情境题+创意表达”三维评价模式,借助平板终端实时捕捉学生思维动态轨迹,将阅读素养评估从一维记忆层面引向理解、应用与创新的三维高阶层面。
“以往阅读知识素养展示活动像‘摘果子’,从可触摸的现实中摘取;而现在更像是‘搭桥梁’,根据思维引领建构实景。”沔州学校语文教师黄静指着大屏上实时更新的答题评价数据,分享观感:“你看这个学生,在分析《昆虫记》时,不仅能复述观察方法,还能类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这就是阅读素养培养导向的体现。”
“我们团队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特别设计了‘文学鉴赏’‘文化理解’‘创意表达’三个维度12项指标,每个问题都指向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市教科院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范丽娟介绍,市教科院小语室坚定落实“双减”政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系统深耕“群学类读”“百千阅联”系列行动,引领阅读教育高质量发展。
专业深耕,精准“制导”。市教科院先后组织了3场专题培训,1200多名教师在“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等新课标理念中重塑教学认知;市小学语文专家团队研发的《整本书阅读指导手册》,融合PISA测评标准,初步构建起“三阶九步”教学模式——从读前指导课上的“问题链驱动”,到读中推进课上的“思维导图拆解”,再到读后分享课上的“跨文本创作”,为教师提供全流程教学范式指引。
读书的种子悄然萌发——
“爸爸,我们今天在读书会上讨论了杜小康的成长,我发现他的坚强藏在每一次放鸭子的过程中。”新生街小学508班的欧阳雪莹,捧着起皱的《草房子》,满脸兴奋地分享自己的读书发现。这个曾把阅读当苦差的女孩,如今与书为伴,常为书中人物命运而牵挂。市实验三小五年级教室的墙上,贴满学生自制的《三国演义》人物关系图谱,每个节点都标注着学生的独特见解,展现学生阅读的宽度和深度。
龙华山小学家长王敏惊奇地发现:“孩子现在的读书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主动做批注、画思维导图,注重理解阅读,阅读方法也系统多了,对书籍的理解更新鲜更深刻了。”
彭场实验小学建立了“阅读银行”,它系统里的“知识币”悄然改变着学生的读书习惯。校长吴地波介绍,“阅读银行”积分制度,将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笔记、分享次数等转化为“知识币”。激励机制配合每日“晨诵午读”、每周“读书分享会”,使阅读从活动变成了日常,“阅读成为看得见的成长”。
自从“阅读银行”开张,学生人均阅读量从5.2本提升到8.7本,增长67%。在阅读兴趣调查中,“非常喜欢”选项占比达23%,阅读习惯养成成效明显。
阅读格局的提升——
从“知道”“理解”到“认同”
诗仙醉卧明月下,诗圣心系苍生苦……盛唐气象在诗句里流转千年。从边塞羌笛的豪迈,到江南烟雨的婉约,到今天仍奔涌流淌的中华文化血脉,那轮心灵明月,已照耀华夏千年。4月29日的课本剧展演现场,孩子们循着唐诗的韵脚吟诵、舞蹈,似把人代入那个以梦为马、诗意飞扬的璀璨时代。
“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当精英学校的孩子们深情演绎《苏东坡传》的经典场景时,现场观众仿佛穿越千年,沉浸在苏轼豁达超脱的精神世界中……
展演分“文化根脉”“红色基因”“时代华章”3个篇章,展演20个精品剧目,600多名小演员参与。《上下五千年》《唐诗里的中国》《星火长征路》《小萝卜头》《繁星·春水》《稻田里的中国梦》等依次呈现,让人们回味经典、感悟内涵、收获新知。这正是课本剧的独特魅力。
演好课本剧,须下硬功夫。演绎一篇课文,孩子们要经过“文本研读—历史考证—角色揣摩—舞台呈现”四个环节打磨,历经“学习”“代入”到“演绎”的角色变化,实现从“知道”“理解”到“认同”的认知升华。
《流浪地球》剧本中,小演员们巧妙融入物理知识,形象阐释“引力弹弓”效应,将科幻文学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刘胡兰》则创新性地融合戏曲艺术形式,展现了英雄人物的崇高形象。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学科壁垒,使阅读成为联通各科学习的桥梁和枢纽,践行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
“孩子们为了演好戏,课后查阅大量资料,做了很多课外功。学习领会深,案头做得厚,课本剧才能演得好。”精英学校陈婵娟老师由衷感叹。她指导的课本剧参加了此次展演,受到师生们的喜爱。
“课本剧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市教科院副院长宋辛卯这样评价。他介绍,此次展演,评委会特别设立了“最佳学科融合奖”,鼓励学生在艺术表现中展现科学思维、丰富知识、人文底蕴等综合素养。这是一种创新设计和引导。
“没想到孩子们的表演这么投入、这么专业!”“这种学习阅读形式让经典课文‘活’起来了,太有创意了!”“孩子看完《苏东坡传》,就翻出书读起来了,似乎是在回味舞台上场景”……家长与老师们的“弹幕”,诉说着阅读的种子在舞台光影中生根发芽。
此次阅读系列活动,先是学校动员、组织海选,并确定决赛人选,再集中进行展示展演。课本剧展演还进行线上直播,平台记录32万人次观看,彰显这场教育创新活动的魅力和影响力。
阅读生态的构建——
共读一本书从“纸上”到“地上”
张沟镇新里仁口小学图书室,书架上整齐摆放着各种书籍。这是城区学校的“漂流图书”。
副校长孙薇展开一本《汤姆索亚历险记》,很是感慨。以前孩子们的课外书籍品类少、读书范围很窄,还有一些孩子基本没课外书读。现在通过“教联体+阅读”模式,实施“一套共享书目、一个共读平台、一支指导团队、一项评价标准、一批品牌活动”“五个一”工程,搭建了城乡共读平台,更组建起由学科带头人、阅读推广人组成的专业指导团队,优质资源“动起来”“活起来”,乡村孩子和城里孩子共读一本书从“纸上”落到“地上”。
在城区,各个学校推出了特色阅读活动。朝阳小学的“亲子阅读21天挑战”吸引1200个家庭参与。亲子共读增进情感交流,营造家庭阅读氛围。
仙桃小学的“阅读积分兑换”系统,累计兑换5000多人次,将阅读行为量化激励,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实验二小的“书香角落”覆盖全校所有班级,建成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让阅读随时随地……
多方发力,家校联手,社会共育,形成强大的阅读教育合力。全市“书香少年”“书香教师”“书香家庭”同比增长40%,阅读正成为仙桃教育的鲜明底色。
针对“农村学校师资短缺,阅读指导力不足”“家庭阅读资源分布不均”等短板弱项,市教科院多次组织研讨,将这些问题一个个摆上桌面,并逐一解决。现已建立“市级统筹、教联体联动、学校落实”三级保障机制,将重点培养600名阅读指导名师,建设20所书香校园示范校,让阅读的火种燃遍每个角落。
全市小学生阅读系列活动是一个新的起点,市教科院正谋划更长远的蓝图,持续探索“整本书阅读+项目式学习”的融合模式,引导学生围绕经典著作开展跨学科探究,让阅读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
着力构建阅读资源体系。除了持续推进城乡图书共享,还将与文化机构合作,引入更多优质图书资源;打造“仙桃阅读云平台”,整合电子书、有声读物、阅读课程等资源,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阅读资源体系。此外,联合公益组织,启动“书香家庭”帮扶计划,为有需要的家庭赠送图书、提供阅读指导,让每个孩子在书香中成长。
优化升级阅读评价体系。除了现有的“书香少年”“书香教师”“书香家庭”评选,还将建立学生阅读成长档案,运用大数据记录学生阅读轨迹、能力发展,形成动态化、过程性的评价机制。同时,探索将阅读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家庭、社会更加重视阅读教育。
推进全民阅读生态建设,仙桃打出新的“组合拳”。让学校成为“火种”,开创有仙桃特色的阅读课程体系;老师们当好引路人,让阅读的力量在校园中蓬勃生长;家长们深耕书香土壤,留出更多亲子阅读时间;教育部门将不断完善家校社育人机制,打造更多书香校园,共同传递阅读力量,擦亮“书香仙桃”底色。
编辑:张 岂
责编:胡平安
审核:肖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