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新“农民艺术家”仙岛湖畔开馆
东楚晚报 2025-05-08 09:20

陈景明摆弄自己收集的根材

开馆之日引得不少人前来参观

曾获金奖的根雕作品《鳄鱼》

根雕作品

根雕展览作品

“这个像鸡”“这个真像鳄鱼”“这个像一只翱翔的飞鸟”……5月6日上午,阳新县王英镇大湖村一栋老式建筑内人头攒动,大伙边参观展厅内形态各异的根雕作品边“评头论足”。

参观者有王英籍退休干部,有来自阳新县花木盆景协会的成员,还有东源片区11个村的村干部。当天,大伙见证了“仙岛湖生态旅游文化驿站”的落成,也见证了被誉为“农民艺术家”陈景明四十年磨一剑的心血:终于有了自己独立创作的根雕馆。

一次砍柴,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57岁的陈景明是阳新县王英镇谷保村人,那是一个背靠大山面朝水库的山村。年少时,像很多农村孩子一样,陈景明学习之余,还要帮父母砍柴、干农活。

1984年9月份的一个周末,陈景明和村里的伙伴上山砍柴。不经意间,他发现一根枯木长得酷似骆驼,出于好奇,就把这根木头扛回了家。

用柴刀把枝丫去掉后,一头“小骆驼”便出现在眼前,这让陈景明十分欣喜。“那时我正读初二,也不懂什么叫根雕艺术,只觉得好玩,就把那根木头放在家里。”时隔多年,陈景明回忆此事仍眼睛泛着光。

只是,这个“骆驼”只有三条腿,有人建议他给“骆驼”装一条腿,陈景明却说,这是自然的造化,不能破坏本意。

可是,父母却觉得这不过是孩子的一时兴起,转头就要拿去当柴烧。这可急坏了少年陈景明,他央求父亲,说愿意多砍几担柴回家。父亲见他眼角含泪,似乎真有不舍,便就此作罢。

谁也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插曲让陈景明迷上了“寻根”,并执着追求几十年。

迷上“寻根”,捧回黄石金奖

从这只“骆驼”起,在往后的日子里,只要在外面看到那些奇形怪状的树根、树枝,陈景明都会捡回家。

“他读初三那年,在同学家看到隔壁一户人家门前有个树根像飞翔的天鹅,他犯傻,竟然拿一块二角钱的生活费买过来。那个时候,一块二还是值点钱的。”谷保村村支书陈绪葵提起此事笑着摇摇头。

1988年7月,陈景明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阳新一家公办企业上班。企业当时效益不景气,工资很低。第二年,他辞职回乡。

“读了个中专,才晓得自己喜欢的是根雕艺术。”陈景明说,订阅的《中国根艺》和《盆景赏石》杂志让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冬季,草木枯零,陈景明一个人拿着一把斧头和锯子漫山遍野找“宝贝”。当然,他眼里的“宝贝”就是树根、枯木。在悬崖边,他用粗麻绳捆着身体悬空取材,几次“死里逃生”。

“寻根”的日子,陈景明手臂留下深浅不一的伤疤。把“宝贝”拿回家加工,他照着书本教的方法自学成才,由此逐渐在圈内小有名气。

2007年11月,在黄石市举办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黄石分会场上,陈景明选送的根雕作品《鳄鱼》获得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捧回了金奖。

逐梦不止,心愿终于达成

捧回金奖后,陈景明着实“火了一把”,也引发了不少媒体的关注。当年,“阳新农民寻根23年寻出金奖”的报道也频现报端。

根雕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创作的这些年,陈景明根本不挣钱。直到现在,他都要依靠揽点门窗活维持生计。白天,陈景明在外面帮别人安装门窗,晚上就回到家里搞根雕创作,无数个夜里,他全身心沉醉在根雕世界里。

“白天是为了生活,晚上是为了创作。”陈景明说,他并非想通过出名让根雕卖个好价钱,创作更多自己喜欢、有价值的作品才是他最快乐的事。

在陈景明心里,他一直渴望拥有一方独立的创作天地。他想将根雕艺术融入仙岛湖的山山水水,让游客在仙岛湖游玩时能体验到民间艺术的魅力。

近些年,陈景明租赁王英镇文化站一栋空置的旧屋,将里面粉饰一新,陈放自己的根雕作品和收藏的老物件。展馆紧挨着王平将军纪念馆,游客参观完纪念馆会习惯性到展馆游览,不禁为这位坚守乡村的农民艺人竖起大拇指。

今年,在王英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建议下,陈景明将展馆捯饬了一番,按功能分区设立根雕展厅、红色传承展厅、民俗文化展厅,取名为“仙岛湖生态旅游文化驿站”。这个昔日冷清的地方因为有了“艺术”氛围变得热闹起来。

“为了生存,他要靠安装门窗维持生计,为了理想,他40多年坚守家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为家乡旅游事业添光加彩,这种精神令人敬佩。”仙岛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王英镇党委书记孔祥鹏给予了高度评价。(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倪胜林)


编辑:郭明磊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