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争日,夏争时。黄石市太子镇民盛家庭农场农场主向恢广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默默耕耘在乡间田野。
“这片80多亩土地整理好后,马上可以种植香草了。”5月4日,在开发区·铁山区太子镇樟铺村柯家塆药材种植基地,向恢广从旋耕机机座走下来,站在翻耕的土地上笑着说。不远处,雇工们正在除草、喷药、耕地……
10余年来,向恢广经营的家庭农场面积发展到2000多亩,经营光伏发电、水面养殖等产业,种植粮食、茶叶、药材、蔬菜等。
扎根乡土拓新业
1969年,向恢广出生在樟树湾海口湖畔一个贫寒之家。13岁那年,他开始随大人做农活。几年后,他又跟着舅舅学开农用车。
1994年,他用积攒下来的5000多元钱买了一辆农用车,为附近小煤窑运送煤炭。1998年,他卖掉农用车,带着大儿子向海洋远赴浙江温州务工,渐渐成为小有名气的建筑行业“包工头”。
2007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向恢广,带着自己的建筑队伍回到家乡这片熟悉的土地。
樟树湾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农田面积不足1亩,而紧邻湾子的海口湖下湖尾部有大片被闲置的湖垄、湖地、湖田。
有一天,向恢广和几名建筑工人信步湖边,眼见荒芜的土地思绪万千,他暗暗发誓要用双手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
2012年春,向恢广租赁樟铺村、张畈村、彭畈村的2000多亩临湖土地。
两年间,他先后投入60余万元,修通1公里机耕路,筑起3公里湖堤,开发鱼池930余亩,栽种茶叶200余亩。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这让向恢广看到了发展新方向。2014年8月,他创办了黄石市太子镇民盛家庭农场。
农业不仅需要大量投入,还伴随着风险。2015年10月,在整理鱼池时,向恢广带着100多斤柴油乘坐小划子前往湖中补给,不慎连人带油滚进烂泥湖,所幸附近雇工及时赶到,才将他救起。
2018年6月,黄石遭遇特大洪水,民盛家庭农场30多亩甲鱼、60多亩螃蟹打了“水漂”,直接损失90余万元。2019年、2020年连遭两年大旱,200多亩茶叶枯死一大半,3名合伙人要走了60万元合伙费。
那天下午,送走了合伙人,望着眼前倾注了无数心血的茶园,向恢广关掉了手机,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茶园整整4个小时。
向恢广没有被困难打倒。2021年春季,他再次投入17万元补栽茶苗。
如今,民盛家庭农场已颇具规模,发展精养鱼池130余亩,种植白茶230余亩、药材200余亩、蔬菜100余亩、莲藕130余亩以及粮食作物400余亩,拥有总价值超过300多万元大型机械设备。
情系乡亲同致富
4月26日下午,民盛家庭农场黄土垴茶园,春风掠过层层叠叠的茶树,嫩芽上的露珠折射出光斑。向恢广和大儿子蹲在地上,仔细查看春季补种的白茶苗。
不远处的茅头岗鱼池,61岁的村民盛祖田正划着小船来回巡查湖面。盛祖田原来做油漆工,几年前,他经人介绍结识向恢广,流转了60多亩鱼池。
头两年,盛祖田缺乏养殖经验,养鱼没有赚取利润,后在向恢广指导下,他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养殖结构,终于走出困境。
“不是老向苦心指导,我早就卷被子不干了。”盛祖田充满感激地说。
60岁的村民黄秋平做过工程,返乡后一直找不到好的创业门道。2024年,湖南湘西电力公司租赁民盛家庭农场水面开发光伏发电产业,黄秋平流转了120亩水面,从事龙虾、鸭、鱼养殖,获得好的收成。
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家庭农场规模虽小,却蕴含着巨大能量,不光为城市输送优质农产品,也为农民铺就致富路。
民盛家庭农场长期雇佣8名困难群众务工,每人年平均工资2万余元;农忙时雇佣零工每天每人最低劳务工资80元,最多一天雇佣168人。2024年,农场劳务费支出32万余元。
在向恢广眼中,务工的都是亲人。
村民宋莲花全家6口人,老伴是残障人士。她和老伴在农场务工,一年能挣到2万余元的劳务工资。一次,宋莲花在操作农业机械时不幸受伤,向恢广在医院与农场间来回奔波,全程陪同她就医,并报销她的医药费。
向恢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乡村的热爱,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作为湾里的组长,向恢广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2024年冬,他从湖南湘西电力公司争取到3万余元的爱心款,硬化了活动广场;湾里的祠堂年久失修,他不仅无偿奉献出自家老房子,还多方筹资将祠堂打造成文化礼堂。
向恢广常对孩子们说:“无论外出务工多少年,我们的根在农村,把家乡建设好就是我们奋斗的动力之源。”(记者 梁坚义)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