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得方便、充得安心,这栋楼居民都感谢于警官

讲述人:胡秀芳

我叫胡秀芳,今年51岁,在武汉市利济路汉正大厦门前经营一家小店。汉正大厦是一栋23层的大楼,7楼以下是单独隔开的一家酒店,从7楼到23楼每层有10户,这170户人家全靠着小区仅有的两部电梯和唯一一处不到两米宽的出入口进出。

居民胡秀芳在利济派出所门前。

我每天清早来店、深夜离开,楼门前的情况我天天都看在眼里。2024年以前,汉正大厦的门厅就是住户们的“停车场”。这个门厅面积70平方米左右,东边连接着利济路街边廊道和台阶,西边连接着汉正大厦仅有的两部电梯。

居民胡秀芳(左)与利济派出所社区民警于雷(右)在汉正大厦门前。

住在汉正街,大家都知道汽车更难停,所以大部分都买电动自行车当交通工具。之前每晚10时到次晨7时,汉正大厦的门厅里就满满当当挤着100多台电动车,从电梯口一直码到门外廊道上。一位保安师傅曾笑说,他们上班时整天都在琢磨如何在门厅里“码”进更多电动车。

这么多车挤在门厅里,安全隐患、消防隐患大家不是不知道。但住户多数都需要晚上停车和充电,门厅里的充电位极不容易抢到,就常有人推着电动车进电梯回家充电。

民警于雷(右)与汉正大厦安保人员在沟通日常工作。

大楼保安冯师傅告诉我,夜班保安每天深夜都得频繁上楼,只为一件事——拔插头。住户无奈,把车推进电梯、放在家门口充电,半夜还得检查插头是不是被保安拔了;保安也无奈,每天深夜凌晨逐层检查,不停拔下插头,都是为了防火。

我听楼里好多住户抱怨过,周边的充电桩也不多,到了晚上总有人充不上,不回家充电第二天怎么上班呢?而且堵满门厅的电动车也让人头皮发麻,这是整栋楼数百人唯一的生命通道啊!有时车“码”多了根本没缝隙,一个人侧身走过都难,要是楼上真发生什么意外,整栋楼的安全怎么保障?大家无奈着,又担惊受怕着,却也只能维持着现状。

民警于雷(左)与汉正街道办事处平安建设办公室主任颜正勇(右)在交谈。

利济派出所社区民警于雷是管我们这片的,很多人跟他说过这份担忧,他甚至还带着投诉过的居民一起去规划部门查看图纸,试图在周围找到一片安全的停车充电处。但这可是汉正街啊!哪片地方不金贵呢?他一直没放弃奔走,找社区、找街道、找消防、找城管,把周围每一块地方查了又查。

转机出现在去年春天。硚口区汉正街道平安建设办公室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发现,小区南侧紧挨着待拆迁区域的地方有一块公共用地,几年前因防疫需求被封闭,如今可以将其仍作为公共用地按居民需求进行更新改造。在于警官召集居民代表一起去社区开需求协调会后,离小区门约20米处路边终于建起了设有40个充电插座、约30米长的电动车停车充电棚。不仅如此,于警官又联系物业将汉正大厦门厅外竖起隔离桩,把门口廊道上的斜坡改成台阶,劝导居民不推车进楼。

如今,我们整栋楼都不再有电动自行车进门了,楼门前的充电桩也更多了,大家都更安心也更方便。

【画像】

利济派出所

利济派出所辖区面积0.8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余人。该所坚持党建聚力,打造“英模警务室”“吴涌执法为民工作队”等,近三年实现“队伍零违纪、工作创标杆”。利济派出所曾被市委、市政府授予2021至2022年度“市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被省公安厅授予“雷火2024”专项行动集体二等功,被市公安局授予“2021年全市群众最满意户籍窗口”光荣称号等。

(《我和我的派出所》专栏电子邮箱为1019458868@qq.com,欢迎您来分享故事。)

(文:长江日报记者夏奕 通讯员杨槐柳 王辉 陈琤 整理 图:长江日报记者夏奕 摄)

【编辑:符樱】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