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摸上去像尼龙材质的“脑机接口帽”,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集中精神想象“抬手”动作时,反复几次训练,原本无法抬起的手真的会自己缓缓抬起来……
那种感觉就像突然找回了失联的神经信号,虽然动作幅度只有15度,但能让患者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身体和大脑重新建立了连接。
这种“意念成真”的科幻场景即将成为现实。
【研发者说】
讲述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教授唐洲平
偏瘫是脑出血患者的主要后遗症之一,传统康复手段不管是电疗还是运动,或者理疗和针灸,都依赖于患者本身的肢体活动能力,患者本身大脑的参与度不高,是一种被动训练,康复效果有限。现在人工智能发展如此迅速,启发我们新的思考:是否有一种新的技术能够让患者的大脑也充分参与到康复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呢?
我们想到了用脑机接口技术来实现。很多脑出血病人做过手术后,意识是清楚的,但是肢体运动受到影响,这是因为大脑与肢体之间的传导通路“断”了,简单说就是脑回路出了问题。脑机接口相当于在大脑与外界之间架起一条“信息高速公路”,连接起“断了”的脑回路。
考虑到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我们选择了非侵入式,就是在脑袋上戴一个神经信号采集器,因为形态像帽子,我们叫它“脑机接口帽”。受试者只要戴上这顶脑电帽,就能通过“想”,来促进自己的肢体进行康复训练,相当于给大脑装上了一个“思维翻译机”。受试者想象右手“拿杯子”,左脑相应区域会产生一个电信号,脑电帽捕捉到这个电信号后,进行“翻译”,然后再放大,转化为可视化的反馈显示在屏幕上,让受试者有针对性地重复训练自己的患肢,形成“意图—执行—感知”的闭环,这样来真正达到神经功能的重塑。
和一般的脑电帽只采集一种信号不同,我们的脑电帽有两套信号采集系统,一个是电信号,有32通道,覆盖头部主要区域,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另一个是近红外信号采集系统,有90通道,可以穿透头皮和颅骨,测量脑血流中的氧合血红蛋白,间接反映神经活动。这两种信号结合,可以解决普通脑电帽采集信号来源单一、定位不准的弊端,将准确率提升至75%。
我们医院是全国首批将脑机接口技术应用于脑出血上肢功能康复的医疗机构之一,项目已经通过医学伦理审查,并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备案,进入规模化临床验证阶段。目前我们已经招募到40多个受试者,都已完成第一阶段的信号采集部署,并在逐步开展后续的功能康复试验。预计招募的病人在我们试验后上肢运动功能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大众点评】
讲述人:武汉市民熊先生
我是在外地上班的时候发生了脑出血,当时就医比较及时,手术之后我就回到武汉,在同济医院进行康复,到目前已经有快一年的康复治疗了。
上周,同济医院的医生联系我可以参与脑出血脑机接口的临床试验,医生和我沟通好之后,我就来光谷院区做第一部分的信号采集了。医生给我戴上了可以采集两种信号的柔性脑电帽,还教我使用了一种叫运动想象的新的运动方法。和以往康复需要肢体活动不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集中精力,想象我的手进行一些反复抓握的运动,但是手是不用动的。
结束后,医生根据我做的三次信号做了分析,把我的大脑整体画图展示出来,指出了我目前大脑右侧前额的脑区,与左侧前额、右侧顶叶的连接,和正常人相比有较大的差别。之前的治疗中,我也清楚自己是左侧脑出血,也看过一些CT的影像,但是这次确实是第一次看到自己大脑功能上的缺陷。
我承受这个病痛已经一年多了,参加本次试验,对后续的脑机接口结合神经肌肉刺激的康复充满期待。参与这次试验,我真正感受到了我们科技的进步,我相信,医学的发展一定会解决目前脑出血后遗症的困扰。
(整理:长江日报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田娟)
【编辑:王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