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币”上游景团队作为AR旅行领域的探索者,赴蚌埠龙创基地开展调研,重点聚焦“技术落地难点”“商业化场景搭建”“文旅IP数字化开发”等行业痛点。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经验的“取经”,更是一次对“科技+文旅”未来形态的前瞻性对话。踏入龙创数字产业基地,团队首先被龙子湖区线上虚拟美术展馆的科技气场震撼。这座与蚌埠市人民政府联建的数字空间,以三维建模与动态光影为笔,在VR设备的视场中勾勒出“可触摸的艺术史”。在文旅产业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当下,AR技术正成为重构旅行体验的关键引擎。
负责人陈梦演示多功能平台时,敦煌壁画的飞天纹样从静态壁画中“复活”,以动态粒子流的形式在空间中盘旋;明清徽派建筑的斗拱结构拆解为可交互的3D模型,手指轻划即可逐层解析榫卯原理。团队成员戴上VR眼镜,仿佛跻身画作场景——在宋代山水的氤氲雾气中穿行,指尖触碰便能触发画中舟楫的划水声,这种“全感官介入”的观展体验,彻底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物理隔阂。
二楼的智能智造工坊里,工业级3D打印机正在进行“时间的雕刻”。一块尼龙材质的大禹头像毛坯在激光下逐层生长,数据屏显示其打印精度达0.05毫米。而在手工打磨区,匠人正用超声波设备为半成品去支撑结构,随后以矿物颜料进行渐变上色——机器的精准与手工的细腻在此接力,一个小型摆件需历经8小时打印、6小时后处理,最终才能从机械产物蜕变为“有呼吸感”的文创作品。货架上,未上色的素白毛坯与色彩浓郁的成品并列陈列,宛如一场关于“科技理性”与“人文感性”的对话
会议室中,双方围绕“数字旅行”计划展开碰撞,最终确定共建“虚实共生”文旅元宇宙:通过区块链绑定线上藏品与线下场景,以空间计算技术实现“AR导览+3D打印定制”闭环,让游客在虚拟创作与实体体验中感受文化的多维魅力。
此次探访不仅是一场科技与文化的邂逅,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模式的破圈探索。龙创数字产业基地以3D打印、VR技术等为支点,撬动了传统文化与年轻群体的对话杠杆,而“文旅元宇宙”的共建构想,更预示着一个“虚实共辉”的文化体验新时代正在来临。当古老的大禹传说化作可触摸的数字肌理,当美术馆的笔触在虚拟空间中重新生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文明传承方式的迭代——未来,或许每一次指尖的虚拟触碰,都将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文化涟漪。
作者:付俊 梁柯
来源:安徽财经大学浮云游子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