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看财经第2964篇:穿戴式单人飞行器
2025年4月26日,杭州智元研究院研发的全球首款基于三涵道构型的穿戴式单人飞行器在杭州成功首飞。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个人飞行器领域迈入世界前列。
在昨天下午的2025中国特殊资产高峰会暨第九届泽远系中国未来独角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了解到一个企业——武汉科利尔飞行器公司。
成立于2021年,总部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专注于航空器研发与制造,涵盖智能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航空动力电池等领域。
个人穿戴式飞行器
KLG系列:四轴至六轴动力设计,折叠便携,如KLG-3可垂直起降,续航8公里,目标用户为极限运动与空中作业场景。
2025年与武汉长江新区签约,计划投资2.5亿元建设科利尔低空产业园,一期占地200亩,目标年产500台eVTOL、2000台套航空动力电池,预计2028年建成。
与湖北省车谷低空经济有限公司、飞行培训学校等合作,推动低空产业人才培育与技术转化。
穿戴式单人飞行器的历史融合了科幻想象、军事需求与技术进步:
一、概念萌芽与早期探索(20世纪初-1960年代)
科幻启发与军事构想:飞行背包的雏形最早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科幻小说中,主人公通过液体燃料装置实现单人飞行。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启动代号“Himmelstürmer”(天空风暴者)的秘密项目,试图研发单兵飞行器以跨越战场障碍,但仅停留在实验阶段,未投入实战。战后,美国贝尔航空系统公司接手相关技术,于1961年4月20日完成首次火箭动力飞行背包自由飞行——使用过氧化氢燃料,飞行时间仅13秒,飞行距离35米,但因滞空时间短被军方放弃。
二、技术突破与商业化尝试(1970年代-2010年代)
火箭与涡轮发动机并行:贝尔公司尝试用涡轮喷气发动机替代火箭动力,1969年推出飞行时间达4分半钟的喷气背包,但最终因成本高昂未普及。
马丁飞行背包:新西兰人格伦·马丁自1981年起研发,2008年推出首款实用型飞行背包,采用碳纤维机身和V4汽油发动机,续航30分钟,速度74公里/小时,成为首个商业化产品。
三、技术融合与多元化发展(2020年代至今)
电动化与智能化
澳大利亚Copterpack:2021年试飞全球首款电动直升机飞行背包,采用双旋翼和自动驾驶仪,标志电动技术进入实用阶段。
氢能源探索:部分企业开始研发氢燃料发动机,以解决续航瓶颈,例如中国武汉科利尔公司布局氢能飞行器。
中国创新突破:2025年4月26日,杭州智元研究院发布全球首款三涵道构型穿戴式飞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