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宣传项目 | 赵国越千年,文化古城存厚迹

武汉工程大学 王丽瑶 23级管理学院e+会计02班

(通讯员:王丽瑶)

 寒假伊始,我便看到网络上掀起一波各地文旅部门“花式整活”的宣传热潮,各地文旅纷纷热情展示大好河山、特色美食、人文历史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旅深度融合,从悠悠岁月中款款走来,在发展中起步、探索中前行、调整中提升,如今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诗和远方”。而我不禁思考,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我能为家乡的文旅事业发展做出什么贡献呢?

恰逢此时,我看到家乡文旅公众号发布的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公告,便立刻填写了线上报名表,并有幸通过面试,开始了为期二十天的到馆志愿服务。我的家乡河北邯郸是成语之都,太极之乡,一座三千从未改名的古城,这里有慷慨悲歌的豪侠之气,有胡服骑射的锐意进取,悠久的文明印记,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在这里流淌了三千年。文物是凝固的时间,建筑是活着的历史,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邯郸市博物馆,志愿服务的这段时间,我收获颇丰。

一、实践过程

1.为期三天的志愿者培训

通过系统的志愿者培训,我学习了志愿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知识,更加深入地学习了家乡的历史文化,通过相关知识的输入努力做到正向的输出,向更多的人宣传我的家乡。

2.到馆服务

培训完毕后开始正式实习,按照博物馆的到岗服务工作分配,我在门口进行导引工作,帮助观众进行参观博物馆的预约程序,以及根据其需要提供尽可能的帮助。此外,在到岗服务期间我还多次参加流动学习,在前台值班、楼层巡视以及路线引导等岗位上也散发了自己的一份光和热。

3.自主学习讲解

到馆进行志愿服务期间,我积极学习了解邯郸市博物馆内的历史文化陈列相关知识,努力提高讲解、宣传能力,向更多的人讲述家乡故事,传播家乡文化。

4.制作家乡宣传视频

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带有为家乡文旅发展助力、宣传家乡文化话题的短视频,总浏览量达一万余次,并积极向文旅部门投稿,提出了一些合理性建议并部分得到采纳。

二、心得体会

1.通过本次文化宣传实践活动,我意识到自己对于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仍然不够深入,仍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家乡是生命的摇篮,是心灵的依靠,更是文化的烙印。一眼三千年,长情在邯郸。故乡的情怀,文化的底蕴,历史的沉淀,仍需我们青年去挖掘,去弘扬,去传播。

(中国古代北方著名民间瓷窑——磁州窑)

(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在微笑的“邯郸微笑”造像)

(邯郸历史文化陈列展厅——甘丹风华)

2.作为一次志愿服务经历,期间我尽己所能地帮助到了一些人,有初来乍到不熟悉交通的外地游客,有上了年纪不太会操作手机的爷爷奶奶,有需要拍照的一家三口,有不太方便参观需借用轮椅的残疾人士等等,每每帮助到别人,便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收获了许许多多的美好与温暖。

3.到馆服务期间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青年朋友,大家都富有朝气与活力,每天都在不断提出新想法、新点子,各自发挥所长,同时团结一致,碰撞出无穷的助推家乡建设的真知灼见和灵感火花,共同助力家乡文旅事业的发展。

三、踵事增华

春风浩荡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响应党的号召,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各地文旅持续发力,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恰恰说明挖掘文化资源,拓展文旅经济发展空间,释放文化创造力,从而实现城市历史文化的赓续传承以及城市竞争力的持续提升,这正是城市谋求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之道。而我们作为青年大学生,更应积极作为,在“乡土情怀”中增强认同,在“行万里路”中开阔眼界,在感悟“诗和远方”中收获精神成长。

听文旅故事,传中国声音。“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愿你我都能在青春的赛道上一日千里,进而有为,为家乡的文化宣传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3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