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摆”是滇缅边境地区广大傣族同胞的传统习俗,常于傣历新年泼水节期间举办,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大型节庆活动。“赶摆”作为促进民族交融的“粘合剂”,增强了各民族和谐共处、友好团结的集体记忆;打破了认知偏差,增强族群团结,对于孟连本地民族团结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一、 产生基础: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疆,“孟连”为傣语音译,意为寻找到的好地方,孟连地处热带,热量丰富,积温值高,无霜冻灾害影响,同时深受南亚季风气候的影响全年雨量丰沛。自然资源方面,孟连地处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交界处,境内河流纵横密布,水资源极其丰富。多层次的气候条件与良好的水热条件孕育了本地丰饶的物产,境内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适宜发展农业、畜牧业和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理想之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较为发达,因而物产丰富,再加上历史时期该地区人口较为稀少,以故生存与生活压力较小,从而为“赶摆”文化的产生奠定了环境基础。
(群山环绕的孟连坝子,段海容摄)
据史料记载,孟连傣族源于勐卯。傣历600年,由罕罢法率领的一支沿怒江流域南迁,进入阿瓦山区,随后又辗转至马散地区,之后又经缅甸南亢武、邦桑地区,渡过南卡江进入勐啊、勐马、孟连一带定居,并于傣历651年(公元1289年)营建孟连城,以此作为统治核心。元朝建立后,元朝政府委任罕罢法为木连路军民府总管,从此开启了罕罢法家族长达六百六十年,二十八代人的傣族土司政权。土司统治时期,孟连土司始终注重与周边其他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早在罕罢法时期,其个人不仅以身作则率先与佤族“马散王”之女联姻,更是在联姻后还主动将大量耕牛、衣物赠予佤族民众。广大傣族与佤族民众分别将象牙和牛角砍成几段后赠予对方,用坚硬的象牙和牛角来象征傣佤两族永不分离,这些优良传统为日后该地区傣、佤两族构建友好和谐的民族关系和“赶摆”文化的诞生及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与社会基础。
(孟连宣抚司署议事厅,段海容摄)
二、 起源传说:
孟连“赶摆”的起源传说是当地傣族民众纪念为争取自由爱情而失去生命的傣族公主南贺菲。孟连第十六代土司刀派鼎有个女儿名为南贺菲。南贺菲不仅有倾国倾城之姿,更是天资聪颖,从而成为本地无数青年俊秀的“白月光”。然而刀派鼎所考虑到的不是女儿的爱情和幸福,而是从政治出发,想通过女儿的婚姻来扩大自己的政治利益与影响力。因此可怜的南贺菲被关在高耸的塔楼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南贺菲见到一个勐艮来的富商之子,二年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之中。痛恨婚姻等级制度的南贺菲渴望逃脱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心爱的人一同过上自由的生活。于是二人骑着一匹快马偷偷地离开了土司官署,但行踪不幸还是被发现了。刀派鼎闻讯后大发雷霆,命大臣召根海带人前去追赶,一定要把公主带回来。大臣召根海请他示下,要是公主执意不回来怎么办?刀派鼎盛怒之下脱口而出:“那就收拾她!活人带不回来就把她脑袋带回来给我!”
南贺菲最终还是在南囡附近被召根海追上了。公主好不容易才逃出来享受到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爱情和自由,她早就打定主意即使被追到也决不回去,公主坚定的态度惹得召根海十分恼怒。南贺菲公主被押到蚌并寨旁的河边,她见此处河水热气腾腾、清澈见底,便再也不想走了,说若让她死前在这里好好地洗个澡,也不枉为人一生。召根海拿她没办法,命人到附近的村寨拿来淘米水。当南贺菲公主正往头发上抹淘米水,心狠手辣的召根海一刀砍下了她的头,可怜的公主年轻的生命霎时断送在召根海手里。
附近 “蚌丙”寨的傣族民众满怀悲痛地地安葬了南贺菲公主,孟连坝子的人民随后在那座能俯瞰公主魂断之地的小山上建了一座塔纪念她,并命名为“公主坟”,公主坟与孟连宣抚司署的大门遥遥相对,后悔的刀派鼎此后也常常遥望公主坟以寄托对女儿的思念之情。后来人们又把南贺菲公主立为孟连三十五位本土神灵之一,年年祭祀,这祭祀又逐渐演变成一个节庆活动——赶摆。
三、 场地与活动:
赶摆场一般设在江河岸边的平阔之处或山间坝子的中央,所在地址一般会具备一定的宗教⁄文化图腾象征意义,一旦确定下来当地民众便会代代相传,轻易不会有所更改。“赶摆”前民众会用竹木搭建舞台和若干凉棚供各村寨代表团表演节目和观众乘凉,同时场边搭建一两个专供燃放“高升”的架子,旁边还专门设有表演歌舞节目的场地。另外,场内还会有划分出专门的区域来售卖各种特色小吃、表演民族文艺节目等商贸娱乐活动,届时,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民族群众会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人山人海,锣鼓喧天,极为热闹。
(孟连勐马地区“赶摆”会场,段海容摄)
在赶摆中最热闹的要数民族特色浓郁的丢香包、放高升、民间舞蹈等活动:
丢香包是傣族活动中最有浪漫色彩的一项,往往是傣族未婚青年的专场游戏,傣语称作“堕麻管”。香包象征着爱情信物,由傣族少女用各色花布和丝线精心缝制,包形如菱,大小如橘,内填棉子,四个角上各缀一缕丝线,正中有一条供人握而抛的提绳,外观极美。在传统的傣族文化中,香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比赛中,傣族青年男女分别列阵,姑娘们一字儿排开,手握提绳,甩动香包,向小伙们发出开始丢包的暗示。在小伙们举目以待时,香包脱手而出飞向小伙,小伙们争相抢接。随后,小伙们又以同样的方法将香包掷向姑娘。刚开始丢香包可能是漫无目的的丢,但姑娘如果喜欢某个小伙子,就会有意把丢包丢给他,小伙子不喜欢她,就故意不接包,如果小伙子有意,就争着去接包并有意再抛回给那个姑娘。这样,你来我往,意味着将自己的心交给了对方。最后接住溜包者,欢欣鼓舞;接不住溜包者,便将一件礼物或一朵鲜花献给对方。
(图为丢香包活动场景,图源:掌上德宏)
另一个让人兴奋的活动就是放高升了。“高升”是傣族人民在欢度新年时举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意为步步高升、风调雨顺。它是一种用火药、竹筒、竹竿等制成的“土火箭”,大的重数十斤、长7至8米,小的重几斤、长1米多。各个村寨的若干壮年男子扛着数米长的高升来到发射架下,将高升缚在发射架上,点燃导火线,此时一枚枚高升带着浓烟,拖着长长的细竹尾巴,直冲蓝天,喷出的烟雾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使整个节庆活动充满欢乐和喜庆。
(勐马赶摆场的“高升台”,段海容摄)
白象舞、孔雀舞舞等传统歌舞轮番上演,将“赶摆”现场的气氛推至高潮。白象舞是傣族群众中盛行跳的一种民间用于喜庆祈福场合的道具舞蹈,每年傣族泼水节、赶摆等重大节庆,人们都要扎白象跳舞,以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白象舞属双人拟兽舞,十分讲究默契配合。该舞蹈步伐稳健、有力,表演者借助白象道具模仿大象动作,把笨拙的大象表现得活泼可爱、步伐稳健、韵律十足。孔雀舞亦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民间舞蹈,相传一千多年前,傣族领袖召麻栗杰数模仿孔雀的优美姿态而学舞,后来民间纷纷效仿,经过历代民间艺人加工成型流传下来,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孔雀舞。传统的孔雀舞,都由男子头戴金盔、假面,身穿有支撑架子外罩孔雀羽翼的表演装束,在象脚鼓、锣、镲等乐器伴奏下进行舞蹈。舞蹈的动作主要是来源于模仿孔雀的一举一动,所以手部、脚步、肩部都有特定的动作和有严格的程序和要求,有规范的地位图和步法,每个动作还有相对应的鼓声来伴奏。舞蹈动作丰富灵动,塑造了孔雀“林中窥看”、“漫步森林”、“饮泉戏水”和“追逐嬉戏”等神态和自然情景。
(图为傣族白象舞。图源:新华社)
四、 “赶摆”的特点:
1.参与族群多元化:随着历史的积淀与社会的发展,“赶摆”已不再是傣族所独有的节庆活动,而逐渐成为以傣族为主体,周边各民族如佤族、拉祜族、景颇族哈尼族、汉族、彝族等其他民族人民都会自发前来参加的普适性节庆活动,使得参与人群的民族成分日趋丰富繁盛,呈现出参加群体多元化的特点。
2.活动内容多元化:据芒朗村傣族老人龙赛皎介绍,“赶摆”的大致含义类似于汉族的新春庙会。众所周知的是,庙会是农历新年最盛大的节庆活动,所包含的活动形式极其丰富。而赶摆亦然如此,如上文所述,“赶摆”的主要活动有:晚辈向长辈磕头祈福,长辈则亲自将红线缠绕于晚辈手腕以寄托对晚辈的祝福;放高升,即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将整节竹子崩上天空,高升就是用火焰,竹筒制成的土火箭;丢花包,各族未婚男女青年,自发在赶摆场上集合,相互抛掷花包,以包为媒,寻找意中人;各小组编排本小组的文艺节目并进行统一汇演。因此,丰富的的活动内容也就构成了“赶摆”的另一大特点。
(图为笔者与龙赛皎老人交谈,段海容提供)
3.活动意义多元化:“赶摆”的意义主要有三点,在思想上辞旧迎新、在文化上促进交流;在经济上增收创收。思想上,“赶摆”举办的时间是在傣历的新年时期,代表了新旧年交替,整个“赶摆”活动在放“高升”的活动中落下帷幕,轰天而起的“高升”,承载着傣族群众对幸福生活赞美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盼;期盼“高升”把苦难、疾病送走,期盼来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因此“赶摆”在思想上有着辞旧迎新的象征性意义;文化上,来参加“赶摆”活动的不仅仅只包括傣族,附近的佤族、拉祜族也会一起来共度这个节庆日,因此“赶摆”能促进各民族的民族文化交流;经济上,“赶摆”期间不仅有文艺表演、放高升等这些活动,还会有贸易往来,不少人们会支起小摊做生意,并且赶摆持续时间长,因此在经济上能够促收增收,从而在农闲时间拓宽本地居民的收入来源,较大程度上改善本地各族居民的经济条件。
五、 价值与效益:
节庆活动在促进交往的同时其本身就是一种集体记忆的保存,活动的重复举办是对集体记忆的强化。 孟连地区物产丰饶,人类生存生活压力较小。同时作为地区统治民族的傣族自元代由勐卯迁徙至孟连后便始终注重与周边民族构建友好和谐的民族关系,以至于几百年来本地社会对自身民族身份形成了“波傣咩佤”的认知(意为“傣族爹、佤族妈”)。广大普通民众通过参与“赶摆”的商贸活动,各民族实现了物质与资源上的互通有无,居住于山区的民族得到了必不可少的粮食、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具,而居住于坝子和往来商贾的民族则得到了山区珍贵的珍稀资源;通过参与“赶摆”的各项文艺与竞技活动,各民族群众不仅在视觉和听觉上能欣赏到精彩的节目、在味觉上能品尝到美味的佳肴,还得以在友好热烈的氛围下实现深度的肢体与心理互动,对共同参与的其他民族同胞产生认同甚至是好感;通过参与“赶摆”的宗教活动,各民族群众更是得以在南传小乘佛教“慈悲为怀”“劝善惩恶”观念的作用下形成较为一致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最深层次的认知上潜移默化地趋向同一。随着几百年来各族人民每年都重复举办和参与“赶摆”,“赶摆”带给各民族民众的良好印象日益稳定,上述“赶摆”对于各族民众形成和谐共处、友好团结民族关系的美好集体记忆的促进效益也就愈发凸显。
六、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是展现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边疆各民族共享民族交融与民族团结事业蓬勃发展红利的生动例证。通过参与“赶摆”活动,传承“赶摆”精神,民族隔阂和民族偏见逐渐消散殆尽,孟连地区各民族和谐共处、友好团结的集体记忆和集体凝聚力都得以增强。同时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还是展现民族文化的一个典型窗口,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和维度来反映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溯源“赶摆”,我们可以发现“赶摆”是孟连地区由傣族在本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并经过长期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而创造,佤族、拉祜族、哈尼族、景颇族、汉族等其他民族共同积极参与的节庆活动。鉴于特殊的自然与历史背景,滇缅边疆地区民族成分复杂,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格局,随着各民族同胞共同生产生活的历史积淀,“赶摆”所带来的文化、社会与经济效益并不仅仅只作用于傣族,而是在更大的范畴内广泛造福予本地各民族:各民族群众百年来通过参与“赶摆”活动,情感上相互贴近、物质上互通有无,充分认识到了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到了筑牢民族团结事业所带来的幸福感、收获感,从而逐渐形成了文化上互相融合、经济上互相依存的民族共同体关系。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共同体意识又反过来进一步驱动本地各族人民迸发出更多维护和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