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在道具库房里捣鼓他收藏的宝贝。
为拍摄效果逼真的视频产品,陈斌用撒面粉的方法营造冬日的雪景效果。
陈斌收集的年代感十足的电话机、电视、暖水瓶。
褪色的牡丹牌缝纫机、贴着翁美玲版《射雕英雄传》贴画的搪瓷盆、漆皮斑驳的樟木箱……在位于武汉东站负一楼的一处影视基地里,藏着1万多件旧物道具,它们的主人陈斌是一位40岁的“武汉伢”。
“很多旧物都比我年纪大。”4月21日,接受武汉晚报采访时,陈斌摩挲着一台红灯牌收音机笑道,“在剧组眼里,这些能换几十套新家具;但在我这儿,它们是无价的时光切片。”
收旧物
首先“打劫”亲叔叔
2007年大学毕业那年,学舞台美术专业的陈斌有幸进入电视剧《旗舰》剧组。这个青涩学生,背了满满一背包道具,跟着剧组在海南四处拍摄。尽管每天累得倒头就睡,却从此开启了他的影视道路。
2010年,陈斌回到武汉,开始收集旧物件。一开始只是单纯的喜欢,到后来,就慢慢变成了习惯性的积累。“我觉得很多事情就是要靠积累。当你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一种很亢奋的状态,就像孩子收集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不会觉得很累或受不了,反而很享受。当最终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回过头看看,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说起印象中第一次收到有分量的旧物,陈斌说那是2013年的某个深夜。当时他正为朋友的毕业作品焦头烂额,预算捉襟见肘的他,硬着头皮拨通了叔叔的电话:“您家那张雕花木床能借我吗?”从此,“陈氏亲友大扫荡”拉开序幕:铸铁台灯、印着“奖”字的搪瓷缸、五屉柜里半瓶没喝完的雀巢伴侣……
“现在亲戚们逢年过节就调侃:‘仓库又装不下了吧’。”陈斌笑着摇头。当年那场“打劫”,不仅成就了第一部作品,更让他发现旧物的魔力——掉漆的木纹里藏着烟火气,划痕的搪瓷盆盛过几代人的晨昏。
暴雨夜
他一把搂住旧机器
2015年夏天的一个暴雨夜,陈斌接到一通紧急电话:一家倒闭国营厂的老式电话交换机即将被废品站回收。放下电话,他冒雨驱车200公里,蹚着齐膝的积水冲进厂房。机身上“1987年先进班组”的铜牌在车灯下泛着微光,他一把搂住机器:“救下来了!”
这样的“抢救行动”数不胜数。在新疆拍摄时,他从旧地毯里翻出手绣巴旦木花纹;重庆山城的市集上,他花50元买下破藤食盒,被导演惊呼:“这做旧效果,10台机器都喷不出来!”
“这道划痕,得是主妇二十年如一日在窗台磨出来的。”陈斌举起搪瓷脸盆,像在鉴赏古董。
他的工具箱里还藏着匪夷所思的“魔法”:妇女的绣花针修补虫蛀藤椅,茶叶水配出宣传画的褪色感,甚至研究老电视雪花屏的纹路。“《汉口往事》里男主调天线,必须用带麻点的雪花屏,那种‘滋啦’声一响,年代感就活了。”
影视基地仓库的“宝贝”们被按年代精确分类:20世纪80年代结婚三大件(夏普冰箱、荷花洗衣机、日立电视)与永久自行车并肩而立;90年代组合柜上贴着变形金刚贴纸,柜角还粘着少年撕下的半张奖状。陈斌如数家珍:“导演要拍1965年的供销社?10分钟,布景就到位!”
旧物件
他来帮它们“重生”
“拍摄现场不等人,每分钟都在烧钱。导演临时要什么,永远不能说‘没有’!”多年摸爬滚打,陈斌练就了“读心术”。
某个年代剧拍摄过程中,导演突然要求:“男主写信时,桌上要有盏煤油灯,灯罩还得缺个角。”陈斌转身从“70年代区”拎来一盏灯,灯罩裂痕正好卡在45度角——“这缺角,是女主吵架时摔的。”导演顿时愣住:“你咋知道我要这感觉?”
如今,他的仓库日均接待3—5个剧组,大学生们在这里摇着发条闹钟惊呼:“原来我爸没骗我,电视真要拍两下才能出人影!”而陈斌的野心不止于此:“未来要让小剧组花白菜价也能租到质感满分的道具,拍出大片既视感。”
站在仓库里,灯光下,老式显像管电视的雪花屏明明灭灭,仿佛无数旧时光在此低语。陈斌轻声说:“这些物件活过,被爱过,现在轮到我帮它们‘重生’了。”
文/程艳 图/喻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