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一锅煮”“满堂灌”
恩施日报 2025-04-22 08:23

全媒体记者 蒲丹 通讯员 姜飞飞 阮鑫 高婷婷

“我们就喜欢这样接地气的培训,大家现场学习、相互交流,拓展了工作思路,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进基地、看产业、学样板、话发展,回顾3月底在恩施市白果乡开展的全市村党组织书记暨后备力量培训,恩施市三岔镇茅坝村党支部书记龚仁斌说。

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恩施市进一步做实做精党员教育培训,整合培训资源,创新方法载体,一体贯通课堂理论与田间实践,通过“课堂授课+现场教学+实操训练”模式,助力党员教育培训“有味”有效、入脑入心。

“红绿”结合

构建特色培训体系

对恩施州来说,红色是底色,绿色是特色。

坚持“红绿”结合,构建特色教育培训体系,开发多样化精品课程。恩施市将党员教育培训与“干部素质提升年”有机融合,通过“凝心铸魂行动”“强基提能行动”等“六大行动”,促进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高效。同时,整合叶挺将军纪念馆、恩施烈士陵园等全市20余处党员教育基地,将红色故事、先烈事迹、典型榜样等作为党员教育的鲜活素材,以何功伟烈士革命故事为内容,创作红色教育短片《绝不回头》,组织党员感悟何功伟烈士绝不回头的英雄气概,接受思想洗礼,传承革命精神,提升党性修养。

聚焦绿色发展,在恩施玉露绿色生态走廊、产业园区等一线选取25个实训基地,通过优化“基地+产业+示范村”研学路线,分批次组织党员走进产业基地、生产车间、文旅示范村,感受发展变化,启迪发展思路。

截至目前,以“一红一绿”为主线,恩施市累计开展特色精品教学路线45场次,4100名党员干部在红色教育基地锤炼了党性、坚定了信念,在田间地头、产业一线增强了本领,提升了能力。

立足需求

定制实用“有味”课程

不看对象“一锅煮”、不问需求“满堂灌”,是党员教育培训一度存在的问题。

开展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效果反馈时,恩施市部分党员反映培训存在为培训而培训的问题,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较远,不实用。该市积极回应广大党员需求,立足实际精心选题,用心烹制“有味”有效的党员教育培训“营养餐”。

今年,锚定支点建设,恩施市建立“党员点单+党校接单”机制,通过“年度培训集中接单、个性化培训单独点单、小众化培训上级派单”方式丰富培训供给,以“课堂授课+现场教学+实操训练”模式将培训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产业一线、工厂车间,既邀请党校教师、领导干部讲授政策理论,又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教学点实地观摩学习,邀请业务骨干、技术专家、致富能人“传经送宝”。

为持续提升教育培训质量,恩施市还建立导师帮带、跟班实训、双向评估等全过程闭环机制,安排25名党校教师与12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结对,组织专兼职讲师集体备课,邀请党校专家指导点评,开展多轮试讲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打磨课程,通过专家评审后再面向党员授课。

“课堂示范传理论、基地实践教技能,通过专职教师与‘土专家’‘田秀才’互讲、互听、互评,专家的理论课更有泥土味、‘田秀才’的技能课更具理论性。”恩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过去培训多在课堂听,现在跟着专家到田间地头、产业一线实地观摩,效果更好,收获更多。”龙凤镇猫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徐山棋感慨。

云端授课

延伸教育培训触角

为让更多党员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恩施市构建以市委党校为主阵地、18个乡镇党校为主渠道、基层党支部和产业基地等为教学点的“1+18+N”党员教育培训矩阵,采取“主课堂+分课堂”“线上直播+线下研讨”等形式,推动优质资源向基层一线延伸。

立足山区城乡距离远等现状,该市搭建一张网“云课堂”,运用信息化手段,采取市委党校专职教师“云上”授课、乡镇党校组织基层党员线上听课的方式,开展各类理论及实用技能培训,拓宽了基层党员的视野与工作思路。

恩施市白杨坪镇龙赶湖景区员工、党员阳师对“云课堂”赞不绝口:“这种培训方式简单高效,既解决了基层党员时间难协调的问题,又节约了往返城乡培训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我们村茶叶品质不差,但茶厂品牌不优,综合产值不高,市里专家网上授课时剖析了现阶段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鼓励我们大力发展大宗茶,增加夏秋季茶叶收入,我深受启发。”线上聆听恩施市茶叶专家关于延长茶产业链的讲座后,白杨坪镇康家坝村党支部书记陈直太多方谋划,以“村建企用”模式引进恩施州五韵茶业有限公司。

今年4月,落户康家坝村的五韵茶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日均可产成品茶5吨,年产量预计突破750吨,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将带动康家坝村5000余亩茶园、1000余户茶农增产增收。

强基提能,方显成效。借力“1+18+N”党员教育培训矩阵,恩施市实现实用党课培训全覆盖。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党员培训120余场次,覆盖党员干部4000余人次,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责任编辑:张家绮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