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像有形——武汉首届大画幅摄影与古典影像作品展》开幕
长江网 2025-04-20 19:59

长江网讯(记者万凌 通讯员曾蓉)在数码拍照和算法修图盛行的当下,胶片和暗房还有存在的意义吗?4月20日,《大像有形——武汉首届大画幅摄影与古典影像作品展》在武汉市群艺馆开幕。大批摄影艺术家与摄影爱好者共赴一场光影盛宴,见证古典印相工艺在活化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1.jpg

《大像有形——武汉首届大画幅摄影与古典影像作品展》吸引大批摄影爱好者。罗红 摄

据了解,本次展览集中展出63件(156张)作品,涵盖8x10英寸大画幅银盐作品、湿版火棉胶摄影、蓝晒印相三大古典工艺体系。参展作品或聚焦武汉两江四岸的壮阔气象,用银盐颗粒勾勒长江大桥的钢铁脊梁;或以湿版火棉胶复刻老街巷的百年风韵,让青砖黛瓦在显影液中苏醒;更有铂金印相工艺描摹风光的生态画卷,将水波潋滟化作金属光泽的诗行。

展览现场,四幅以中国戏曲人像为主体的摄影作品吸引了众人目光。黑白光影中,人物戏服、头饰的花纹清晰可辨,演员明眸善睐的扮相仿佛油画般立体传神。这组名为《弄戏》的湿版摄影作品出自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王岳君之手。

王岳君介绍,《弄戏》取材自“武汉戏码头”的历史,他构思这个主题多年,最终决定运用欧洲古典的湿版摄影术呈现。“在淡黄色的基调中,戏曲剧目的角色呈现出丰富且细腻的影像层次,能更好地诠释出中国戏曲的文化厚重感。”

王岳君告诉记者,为了拍好这组作品,他在剧院用帐篷搭建了临时暗房,拍摄前四五个小时开始做准备,拍摄工作结束后,团队成员立即现场冲洗制作,以此保证底片的质感。

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王岳君饶有兴致地带领广大摄影爱好者和市民赏析参展作品。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批“90后”“00后”摄影艺术专业教师和学生的作品,分别运用了蓝晒染色、铁银印相和范戴克印相等工艺。在众多纪实作品中,一组名为《共生》的作品构图显得“赛博感”十足——在欧洲古堡的映衬下,两个由齿轮组成的机器人或凝视或拥抱。

其作者王月蕾是一名摄影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她说,《共生》融合了前沿的AI数字技术与传统的凹版感光树脂板版印相工艺,象征着科技与传统、虚拟与现实的共生。“通过该作品,我希望引发观众对科技与人类关系的思考,探索摄影艺术在数字时代的新边界。”王月蕾说。

2.jpg

《共生》融合了前沿的AI数字技术与传统的凹版感光树脂板版印相工艺。记者万凌 摄

“策划此次展览的初衷,源于对大画幅摄影与古典印相工艺日渐式微的忧虑,也源于对其永恒价值的坚信。”王岳君说,大批年轻人进入大画幅摄影和传统印相工艺领域,是对摄影艺术的传承。通过电脑合成和人工智能创作视觉影像,再通过传统的印相技术呈现出来,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3.jpg

《大像有形——武汉首届大画幅摄影与古典影像作品展》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记者彭年 摄

当天,本土摄影师张勇携一组反映长江大桥的大画幅作品参展。他非常认同坚守并传承大画幅摄影的意义。他指着其中一幅作品告诉记者,为了捕捉到台风云和长江大桥同框的画面,他在盛夏季节扛着几十斤重的相机踩点并蹲守两个小时,终于在一两分钟内顺利完成创作过程。

武汉市群艺馆馆长胡怀存表示,将以此次展览为契机,为本土摄影艺术提供展览展示平台,推出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摄影艺术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新需求、新期待。本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15日。欢迎广大摄影爱好者和市民前往市群艺馆观展。

4.jpg

观众与摄影创作者在展览现场交流。罗兰香 摄

(值班总编辑 王雪 值班主任 陈琦 值班编辑 李智恒)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