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谣到现实:郑州惠济孙庄村的乡村振兴蝶变之路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句曾流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歌谣,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也折射出当时物质条件的匮乏以及人们对便捷生活的深切渴望。在那个时代,这样的生活场景如同遥不可及的梦,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然而,时光流转,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春风吹拂下,这一美好愿景在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孙庄村悄然变为现实,书写出一部壮丽的乡村发展史诗。

孙庄村,曾经是一个普通的乡村,与众多传统村落一样,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缓慢、人口外流等诸多问题。房屋多为低矮破旧的平房,道路泥泞不堪,夜晚一片漆黑,通讯基本靠吼,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耕生活,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较低层次。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孙庄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蜕变之旅。

乡村振兴,规划先行。惠济区政府结合孙庄村的实际情况,邀请专业团队对村庄进行了科学全面的规划。从整体布局到基础设施建设,从产业发展到生态保护,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反复论证和精心设计。在规划的引领下,孙庄村的建设有条不紊地展开。一排排别墅洋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取代了昔日破旧的平房。这些建筑外观设计精美,融合了现代建筑风格与乡村特色元素,既彰显了时尚感,又保留了乡村韵味。走进村庄,宽阔整洁的道路纵横交错,路灯整齐排列,夜晚灯光亮起,将村庄映照得如同白昼,彻底告别了过去的黑暗与不便。同时,现代化的通讯设施也全面覆盖,光纤网络接入每一户家庭,智能手机、互联网电视等成为村民生活的标配,“电灯电话”不仅早已实现,而且进入了更高层次的信息化时代。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孙庄村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道路,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一方面,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当地肥沃的土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质品种,打造了多个特色种植基地,种植有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不仅在本地市场畅销,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孙庄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村庄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乡村文化以及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村民们纷纷开办农家乐、民宿,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同时,村里还开发了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如田园采摘、民俗体验、亲子游乐等,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内容,提升了旅游吸引力。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村民就业创业,还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形成了良性循环,为村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孙庄村也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文化传承。村庄加大了对环境的整治力度,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建设了多个公园和休闲广场,种植了大量花草树木,使村庄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如今的孙庄村,绿树成荫,花香四溢,空气清新,宛如一个美丽的花园。同时,村里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修建了文化礼堂,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传承。定期举办民俗活动、文化演出等,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孙庄村积极实施人才振兴战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吸引了一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同时也引进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为村庄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理念、技术和资金,成为推动村庄发展的重要力量。村里还加强了对村民的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如今的孙庄村,已经从一个普通的乡村华丽转身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别墅洋房,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现代化生活,而且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品质显著提升。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孙庄村的成功蜕变,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为其他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它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也让我们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乡村将实现华丽转身,“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愿景将在更多的地方变为现实,广大农村地区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于金成)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