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中的志愿军战士,是我的父亲吴昭彰,小女孩则是被我父亲和战友救出来的朝鲜小姑娘……”4月17日,从湖南长沙来到湖北武汉的吴利鲜、彭桂香夫妇,将他们珍藏多年的30件“宝贝”,捐给湖北革命军事馆。这张照片,是30件宝贝中的一件。夫妇两人特意给记者讲述了藏在这些宝贝背后的故事。
现年65岁的吴利鲜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他老家在湖南省郴州市。他的祖父吴扬辉、堂祖父吴扬言,都参加过抗日战争。祖父在对日寇作战中负伤致残后,回到家乡工作生活。堂祖父吴扬言是黄埔军校第5期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的淞沪会战中壮烈牺牲。1987年,吴扬言被湖南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吴利鲜(右)、彭桂香夫妇展示捐赠给军事馆的物品。 记者陈其雄 摄。
据了解,吴利鲜的父亲吴昭彰,于1951年1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批准入伍,随部队到青海参加过剿匪战斗。1952年,吴昭彰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1953年1月,吴昭彰与战友跨过鸭绿江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一直到1958年才随部队回国。
吴利鲜说,进入朝鲜后不久,父亲吴昭彰和战友熊佑才等人在执行任务途中,看到多架敌机飞到朝鲜一个村庄上空,把数以百计的炸弹倾泻到地上,很多来不及躲闪的朝鲜老百姓被炸死炸伤,或被压在倒塌的房屋内。父亲和战友见状,就冲进废墟中救人,救出包括一名小女孩在内的不少朝鲜群众。父亲和战友替受伤的朝鲜群众包扎完伤口后,还把自己携带的口粮留给这些群众。当时,父亲和战友从被救出来的朝鲜群众口中得知,获救小女孩的父母已在敌机的上一次轰炸中不幸身亡。父亲和战友把获救的朝鲜老百姓转移到安全地带后,继续执行任务。
后来,获救的朝鲜群众来到志愿军驻地慰问志愿军官兵,那名获救的小女孩找到救命恩人吴昭彰,并和吴昭彰合影留念。吴利鲜这次就把这张照片捐给了湖北革命军事馆。
志愿军战士吴昭彰(右)与朝鲜小女孩的合影照。 记者陈其雄 翻拍。
吴利鲜介绍,受祖父、堂祖父和父亲影响,他从小就对军营生活充满向往。1978年2月,与父母一起在湖北通城县生活的他积极报名参军,并顺利地入伍,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陆军第43军某部服役。入伍后一年,他就与战友们一起参加了边境作战。在战场上,他光荣负伤:“头部和胸部被敌人的炮弹炸伤,左腿受枪伤。”康复后,他被评为7级伤残军人。1982年,他从部队退役,先后在湖北省通城县和老家湖南郴州市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于2020年退休。
吴利鲜说,2024年10月,他与夫人彭桂香从网上获知湖北革命军事馆正在公开向社会征集革命文物(实物)消息后,就决定把家藏的部分藏品拿出来捐给该馆。今年4月16日,他与夫人从湖南长沙儿子家中出发,专程来到武汉,为的就是将他们夫妇精心挑选出来的30件藏品捐给该馆。
4月17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湖北革命军事馆筹建办公室为吴利鲜夫妇举办了一个简短的文物捐赠仪式。
湖北革命军事馆筹建办公室给吴利鲜(中)夫妇颁发收藏证书。 通讯员刘玉杰 摄。
据了解,此次吴利鲜和彭桂香夫妇捐给该馆的30件宝贝中,有吴利鲜本人在战场上用过的裤腰带一根、武装带一根和穿过的军袜一双,还有吴利鲜当年收到的入伍通知书原件。另外,吴利鲜还将其父亲吴昭彰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原件和多张照片捐给该馆。
湖北革命军事馆筹建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湖北革命军事馆作为湖北省永久性、综合性革命军事类场馆,是保存、宣传、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湖北领导人民军队奋斗历程和伟大业绩的红色殿堂,是传承红色基因、宣传强军兴军成就、开展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指示精神,高标准做好湖北革命军事馆筹建工作,该军事馆持续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革命文物(实物)。“家藏”不如“国藏”,把自己的“独家记忆”,变成大家的“共同回忆”,才能展现革命文物的最大价值。“在2025年,欢迎大家积极提供文物(实物)征集线索,盼望大家像吴利鲜和彭桂香夫妇一样,将见证了我党我军光辉发展历程、蕴含着特殊历史故事的革命文物捐给军事馆。”
(记者陈其雄 通讯员徐晶 刘玉杰)
【编辑:李沅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