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武汉市六中上智中学黄石路校区。一堂物理微课在郑学敏老师与一群初三学生的讨论中展开。屏幕上播放着《核能——大国重器的能量密码》视频,里面梳理了我国核事业发展大事件,以及国际上有关核安全的正反案例。
武汉市六中上智中学老师郑学敏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给同学们带来一堂“有点不一样”的物理微课。张轶 摄
“这堂课有点不一样,不仅讲物理公式,还讲了生活中的应用故事。”“如果我有了加强核安全方面建议,会到国务院官网留言。”孩子们雀跃地说。
这堂“不一样”的物理课,是武汉将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与中小学课程教育相融合、让总体国家安全观在百万师生中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以来,武汉市编制完成《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推出2084节示范微课,并带动一线教学实践持续创新,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中小学课程教学工作在全市1140所中小学和中职学校、4个学段42门学科中全面铺开。
从此前国家安全教育以精品课的形式进入校园和课堂,到目前实现中小学学段、学科、学生全覆盖,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在武汉取得新突破。
“爱祖国从遵守升国旗礼仪做起”
武汉市常青树实验学校每天都举行升旗仪式,孩子们听到国歌声就会停下脚步敬礼。长江日报记者刘嘉 摄
3月27日早上,武汉市洪山区书城路小学一年级学生毛翊舒快步走进校门。听到国歌的旋律响起,她马上停下脚步,面向国旗方向肃立,并摘下帽子,唱国歌,行注目礼。
这是学校在升国旗。当天不是要求学生整队参加的升旗仪式日,毛翊舒的动作依然规范。她说:“我在表达对祖国妈妈深深的爱。老师说过,爱祖国从遵守升国旗礼仪做起。”
毛翊舒的老师谭西影是书城路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3月初,她和同事们以一年级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升国旗了》课文为基础,融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内容,创新打造出融合课《我向国旗敬个礼》。较之以往重在教授升国旗礼仪,融合课增加了爱国情感和国家意识启蒙的分量。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国旗的政治属性认知还比较模糊,对于国家的情感也比较懵懂。有的学生因为听老师的话可以做到尊重国旗,但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
为此,谭老师团队设计了“国旗,我来寻找你;国旗,我想了解你;国旗,我深爱着你”三个教学环节,从生活场景入手,从孩子们可以感知到的事情入手,解析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爱护国旗、尊重国旗就是爱祖国的表现,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安全呢。原来小小的我也可以为维护国家安全作贡献呀!”毛翊舒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写道。
“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需要。”翻阅武汉版《指南》,类似提示,屡屡闪现。
社会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榜样示范、项目式学习……采访线上线下融合课,长江日报记者看到,教学方法向着务求实效的方向不断创新迭代。
武汉市有关方面负责人说:“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不能生搬硬套,必须让学生听得懂、学得进,入脑入心。”
“融合课首先是对教师的考验和教育”
课堂上同学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张轶 摄
武汉学校国家安全教育实现突破,《指南》起到关键作用。
3月7日,专家评审组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指南》是一部高质量课程教学实施指南,破解了国家安全教育碎片化、表面化难题,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学科融合标准。”
有关人士回忆,2020年,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将国家安全融入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2024年6月,围绕此项工作的推进,以问题为导向,武汉市多部门联合深入校园倾听需求和呼声。
调研显示,在发现的一些问题中,“国家安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体系还不健全”居首位,一线教师存在不知道融什么,怎么融,更不知道怎么讲的困惑。
难,是一定的。放眼全国,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工作落实到课程教学尚处探索之中。
武汉有三百万大中小学生,学校是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前沿阵地,青少年是国家安全教育的关键群体。
立德树人,时不我待。武汉行动掷地有声:以《指南》编写为突破口,武汉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在学校国家安全教育上先行先试。
2024年9月,市区两级学科教研员担纲,一支200人的核心编写队伍迅速组建,苦干6个月,历经八版修改,40万字的《实施指南》最终通过评审。
这部《指南》创新采用“学段+学科”双维度框架,分设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四个篇章,将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重点领域知识,有机融入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42门学科,为教师提供表格化教学指引、标准化案例库及个性化教学建议。
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张祖涛、孙玮,江岸区教研员张亮等均表示,这种一体设计、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模式,更能确保融合工作保持常态、长效,避免“一阵风”。
沿《指南》方向推进,从6岁到18岁,武汉青少年都能系统地接受学科和国家安全两种教育,享受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成果。昨日,学生家长胡珊珊对长江日报记者表示:“这是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方向的大事、实事,我们真心欢迎。”
“融合课,首先是对教师的考验和教育。”武汉市教研员许红明是《指南》高中语文编写组负责人,她说,为了研究国家安全融入点位和融入内容,团队常常讨论到深夜。
学科教师国家安全知识储备关、国家安全知识与学科内容有机融合关、国家安全知识与学生认知适配关、教学评价隐性与显性评价结合关,市教科院职成教研室党支部书记王蕾说,为推进创新融合,《指南》编写组及全市教师队伍至少跨越了四道难关。
“师生都得到成长”
暮春时节,随着《指南》的出台和视频微课征集、评定,武汉中小学教学一线启动了更大规模融合创新探索。
武汉外国语小学拿到《指南》样书比较晚,当时距离视频微课征集截止期只有一周时间了。紧急学习,紧急创新,一周内,他们拿出8节微课。学校教务处主任王娟说,作为全国最早建设的7所外国语学校之一、培养外交人才的摇篮,该校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这是雪中送炭!”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正高级教师林习清告诉记者,“中职新课标要求落实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但我们感到无从下手。有了《指南》,就有了手把手示范。”他透露,该校第一批融合课已经打造完成。
“又多了一个教学创新点!”市教科院音乐教研员胡晓燕记得,当初编写小学音乐融入指南,团队十分兴奋。她透露,全市上千位小学音乐教师,眼下正围绕《指南》提出的路线图,进行创意教学设计和试讲。
“融合创新中师生都得到成长。”铭新街小学副校长舒凌试讲中与学生互动,一起为《防御自然灾害》跳出以往思维窠臼出了不少点子。
学校国家安全教育不只在课堂。惠济路小学党总支书记李洁介绍,3月初,依托周边高校资源,沿着融合教学思路,惠济路小学已安排好了一年四季的国防教育方面社会活动。
近年来,武汉实施家校社联动,构建了立体多维的国家安全教育阵地和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品牌,这些社会资源正为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打开更加广阔的实践空间。
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武汉将千校同行,完善《指南》内容,推广指南应用;千课列阵,建立健全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课程教学资源库;千人培训,储备国家安全教育人才团队。
英雄的武汉,千万人携手,正共画国家安全同心圆。
(长江日报记者王南芳 通讯员武国安宣 参与采写:张轶)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