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中“推进过度包装治理”相关要求,助力“双碳”目标与绿色消费理念落地,3月22日,湖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绿链探索小队”深入黄石摩尔城沃尔玛超市,开展食品包装绿色化专项调研,聚焦绿色食品标识应用与包装材料转型现状。
调研显示,超市内生鲜农产品区域绿色食品标识覆盖率达75%以上,蔬菜、水果等品类普遍标注“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部分本地特色农产品如米酒、麻糖、糕饼等传统食品亦实现标识覆盖。据队员现场统计,带有“绿色食品”标志的大米、食用油产品占比超60%,较2022年同期有明显的升高,反映出农产品生产端对绿色标准的认可度显著提高。
然而,调研团队发现,食品包装上的“低碳产品认证”标识近乎空白,与《方案》中“推动食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的要求存在差距。队员们分析指出,当前绿色食品认证体系以质量安全为核心,低碳属性尚未纳入强制评价指标,导致市场端低碳食品标识缺乏统一标准,消费者对产品碳足迹信息获取渠道有限。
在包装材料调研环节,团队观察到显著变化:纸质、竹制、棉麻、玻璃、金属等可回收或天然材质占比达82%;传统塑料包装及复合多层材料(如铝塑膜、镀铝袋)使用量同比下降20%,其中生鲜冷链区已全面淘汰一次性发泡塑料托盘,替换为可降解玉米淀粉托盘。
包装设计层面,“减量化”“易回收”成为关键词。某国产食用油品牌的玻璃瓶装产品通过瓶身轻量化设计,较旧款减少20%玻璃用量,同时采用无油墨烫金工艺,降低印刷污染。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小队提出建议:一是推动认证体系融合,将碳足迹核算纳入绿色食品评价标准;二是加强市场端引导,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材料回收类别及碳减排信息;三是开展全民科普行动,通过社区宣讲、商超互动等形式普及绿色包装知识。
后续,“绿链探索小队”将开展街头采访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消费者们对绿色低碳食品的认知与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