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将推出大型融媒报道《黄石好物》
东楚晚报 2025-04-09 08:46

从一片茶叶的清香绵长,到一湖鲜味的活色生香;从万亩油茶林的绿意翻涌,到智慧蟹塘的科技脉动——黄石大地,正以蓬勃的乡土风味,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强音。

好山好水出好物。

在这片4583平方公里的东楚大地上,好物灿如繁星。它们沉寂于山间田野,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密,让更多人知晓。

在大冶,波光潋滟的黄金湖畔,数万只“水中黄金”正在游向全省乃至全国人民的餐桌。以“黄金湖甲鱼”为核心,“小甲鱼”正在成为兴乡富民的大产业。

在阳新,青山作屏绿水为带,黑白羽衣、红喙赤掌的“阳新屯鸟”正振翅高飞。这群被当地人称为“金凤凰”的珍禽,去年带动1276户农户户均增收2.3万元,年产值突破5亿元,较三年前实现120%的跨越式增长。从田间到舌尖,从养殖场到产业链,一只屯鸟正在孵化出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在西塞山区,西塞山巍峨耸立,气势雄伟。桃花流水鳜鱼肥,西塞山的桃花与鳜鱼,是春日里最不容错过的两大亮点。让人在沉醉桃花盛景的同时,舌尖也感受到春天的鲜美与诗意。

……

黄石港饼的酥皮裹着江风,一咬,芝麻与冰糖便化作雪粒,香甜味道在口腔晕染开;松花皮蛋是凝固的夜,银纹如松针轻扫月色,清凉滑入喉头时,仿佛含住了半枚磁湖的倒影;印子粑躺在蒸笼里晶莹透亮,雕花的木模将农人的祈愿压成莲花、制作成锦鲤……

好物长在乡野,更要走向市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2025年黄石市政府工作报告则要求:今年新增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总数达38家,“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如“屯鸟八条”“甲鱼七条”推动阳新屯鸟、黄金湖甲鱼养殖规模分别超过100万只、200万只。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两品一标”农产品10个,叫响“西塞鳜鱼”“阳新屯鸟”“黄金湖甲鱼”等三大区域特色品牌。黄石这方厚土,既有千年农耕文明的厚积薄发,更涌动着三产融合、科技赋能的时代浪潮。

为响应政策号召,展现黄石农业特色,本报将开设专版,推出大型融媒报道《黄石好物》,通过“小切口、深透视、强互动”的叙事,打造农业新闻报道的“现象级IP”。我们将以阳新屯鸟为切入点,逐步扩展至甲鱼、鳜鱼、螃蟹、鄂王贡米、富硒大米、小龙虾、狗血桃、有机菜、茶叶、柑橘、山茶油等品类,形成“产业透视+政策解读+人物故事”的内容矩阵,为乡村振兴注入媒体动能。

为做好本次策划报道,本报将组建全媒体报道团队,深入镇村湾组,走进乡村阡陌,探访生产一线,围绕相关“黄石好物”的产业和人物,讲述背后的奋斗历程与发展故事。我们将用数据展现产业发展成果,如种植面积、产量、品牌影响力等;结合图片、视频,展现黄石农业的田园风光与丰收场景,讲述“百姓餐桌”“乡村振兴”“致富新路”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故事。

当江风裹着港饼的酥香掠过磁湖,当桃花影里鳜鱼跃出千年诗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阜民丰的当下,更是一幅用匠心与创新绘就的现代农业画卷。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每一个“黄石好物”都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精彩碰撞。(记者 陈子才)


编辑:郭明磊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