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②诗祖故里吟诵茶旅新篇
十堰日报 2025-04-09 08:19

清晨,薄雾缭绕,青翠的茶垄随山势起伏,宛若一条条绿绸带缠绕在群山之间。

平均海拔880米,年均云雾期达180天……在鄂西北“云端茶乡”房县窑淮镇,正演绎着“茶园变成公园”的茶旅融合转型篇章。这是房县以茶旅融合“链”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窗口”,也是十堰茶产业迈上“新赛道”的生动样本。

从绿叶到“金链”

一片叶子成就一条产业链

4月1日,站在窑淮镇窑场村高处俯瞰,标准化的生态茶园如棋盘般规整。

从“靠天吃饭”到“向链要效益”,房县用工业化思维重塑茶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动茶园标准化建设,做强精深加工,拓展多元市场,让一片茶叶“身价”倍增。

在窑淮镇茶产业链上游,通过“户均5亩茶”政策,新建茶园1万亩,改造老茶园2500亩,全镇茶园面积达3.5万亩。在茶产业链中游,则聚集7家龙头茶企、37家茶叶专业合作社,鲜叶就地加工成绿茶、红茶、白茶,开发出茶保健品、茶餐具等26种衍生品,推动亩产值从3000元跃升至5000元。茶产业链下游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发力,茶叶入驻832脱贫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并出口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在神农贡茶业有限公司的全自动生产线上,绿茶、红茶分级包装,工人李大姐动作娴熟:“以前采完春茶就闲半年,现在全年有活干!”

2024年,窑淮镇茶产业链产值达2.56亿元,带动600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一片叶子,串联起种、采、制、销全链条,更“链”起万家致富的希望。“过去种茶难以糊口,现在茶园成了‘聚宝盆’。”窑场村茶农老郭动情地说。

从茶山到“景区”

小山村变身“绿色会客厅”

“没想到茶叶还能‘玩’出这么多花样!”在窑淮镇陈家铺村,游客王女士第一次体验“茶叶的一生”:采茶、观摩非遗制茶技艺、品尝茶餐、入住茶主题民宿。

窑淮镇以“茶+”破题,推动产业跨界融合。茶山变景区,建成3A级陈家铺景区、8公里茶叶景观带和10个网红打卡点;茶园变课堂,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设立茶产业研究院,年接待研学团超5000人次;茶文化变体验,归心书院、陶艺体验馆、茶文化展览馆相继落地,游客可亲手制作茶具、冲泡茶饮。2024年,窑淮镇举办茶王争霸赛、陶器柴烧创作营、草坪音乐节等活动,吸引游客6万人次,带动消费近百万元。

“我们卖的不只是茶叶,更是风景和文化。”房县窑淮镇党委书记刘玲玲介绍,茶旅融合让全镇民宿增至27家,户均增收4000元。昔日寂静的山村,如今因茶而兴、因旅而活,成为房县“绿色会客厅”。

从青山到“品牌”

生态价值成就金字招牌

在窑淮镇茶文化展览馆,一幅“绿叶变金叶”的生态账本引人注目:通过秸秆青贮,茶园实现有机肥替代;森林覆盖率84.2%的青山,成为茶叶品质的天然背书。

房县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品牌价值。仅窑淮镇便有7家茶企加入“武当山茶”区域公用品牌,37家纳入“神农贡”县域公用品牌,打造出“从标牌到王牌”的品牌梯队。

生态红利反哺乡村治理。窑淮镇推行“清洁行动”“积分制管理”,村民争当“生态护林员”“公路保洁员”。曾经的撂荒地种上了茶树,山涧溪流重现鱼虾,连天然气泵站也进了村。“环境好了,茶叶更香,日子更有奔头!”茶农陈大爷笑着说。

站在窑淮镇观景台上极目远眺,茶园与村落相映成趣,茶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小小的茶叶,是云雾滋养的灵叶,是科技赋能的产业,更是生态文明的注脚。窑淮镇以茶为媒,叩开了乡村振兴的大门,也为十堰加快打造“全国绿色农产品输出地”注入更多动能。(记者  邓红波  叶楚榕  李炎  特约记者 杜达巍)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