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畔樱花树下共话文化之美,各界人士畅谈樱花人文意蕴

清明小长假次日,武汉东湖樱花园内游人如织,一场以“樱花文化”为主题的雅集活动在落“樱”缤纷中展开。摄影家、艺术老师、留学生、书法家等各界人士齐聚樱花树下,从光影艺术、绘画哲思、文化交融、美学体验等多维度畅聊樱花之韵,共探春日人文之美。

清明假期,东湖樱花园内举办了一场文化雅集。

5日14时许,长江日报记者抵达东湖樱花园内经心书院处,只见樱花树下的木板露台处布置上颇具中国传统意蕴的屏风、长桌,慧心雅社茶艺师正在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制作樱花酒酿、樱花糕。

15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核心签约摄影师周国强,武汉历山书院院长、书法家、诗人姚洪磊,湖北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青年教师陈小川,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一留学生凯佑,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学生陆芙瑞等抵达现场,以体验点茶技艺为始,开启了樱花树下的思想碰撞。

慧心雅社茶艺师在东湖樱花园带来风雅宋饮。

艺术定格樱花光影:记录城市与自然的共生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新华社核心签约摄影师周国强手持相机穿梭于花海间。他分享道,拍摄樱花需“与光共舞”——顺光勾勒花瓣纹理,逆光营造朦胧诗意,侧光雕刻层次光影。周国强感慨,三年前樱花园的景象与今日大不相同,“当我拍下武汉城中心这一大片樱花海每年的变化,与樱花树下的不同故事,我拍的其实是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具象表现”。

摄影家周国强正在分享拍摄樱花的故事。

樱花树下,湖北美术学院青年教师陈小川的画笔正将满树绯红化作流动的意象。她认为,在摄影与AI技术普及的当下,绘画不再是单纯的记录工具,而是转向“向内探索”——用色彩疗愈身心,以笔触传递对生活的感知,“樱花季的武汉如同巨型画布,每个人都在用镜头、画笔甚至朋友圈九宫格,完成对春天的二次创作。这种自由绽放的生命力,真的太美好了”。

湖北美术学院导师陈小川在樱花树下用画笔绘制樱花。

活动高潮处,武汉历山书院院长姚洪磊即兴挥毫写下“湖边樱海出新韵 花下人潮醉春风”上下联,他认为应珍视樱花净化心灵的价值:“当人们凝视一朵自由绽放的花,或许也在寻找内心的自在。樱花虽花期短暂,却以极致纯粹与绚烂诠释‘活在当下’的群体心态,这正是艺术人民性的生动体现。”

书法家姚洪磊正在分享樱花背后的文化理解。

国际视角的东湖樱花:樱花树下触摸中华文化脉络

“被这么多樱花包围,真的像在梦里一样,太不现实了!”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一留学生凯佑畅游在樱花林中,难掩激动。与凯佑在樱花园内并肩同行的,是来自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部的学生陆芙瑞,他们在一次汉英文化交流活动中相识,听闻凯佑在美国没有去华盛顿看过樱花,陆芙瑞便邀请他和朋友一起来东湖樱花园游览。陆芙瑞介绍,东湖樱花园是世界三大赏樱胜地之一,1979年,时任日本首相为缅怀周恩来总理,向邓颖超赠送了一批樱花。邓颖超经过精心选址,最终将这78棵樱花树栽植于武汉东湖之滨。

高中生陆芙瑞与武汉大学留学生凯佑及朋友在东湖樱花园内交流樱花文化。

凯佑认为,从东湖樱花园可以触摸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里既有现代都市的活力,又保留着深厚人文底蕴。就像今天,我看到了樱花园内的汉服飘逸、亭阁精巧,体验了中华茶艺,传统艺术在自然中鲜活生长。东湖樱花望不到边的热情绽放,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茁壮生长的东湖樱花:以花为媒助力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长江日报记者观察到,近年来东湖樱花园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生长”,樱花园面积从260亩扩大到520亩,品种增至80余种,一系列文化衍生活动也逐渐增多——樱花园内飞檐翘角的中式建筑夜晚描金,楚风表演每日轮番上演,吕思清在东湖樱花园奏响“春之序章”,樱花树下的“樱乐会”颇受热捧……东湖磨山景区管理处党委书记桂丽娟表示,2025年樱花季,东湖樱花园香港千人入境团、百人泰国赏樱团、台湾旅游团、网络大V代表团等纷纷选择在春和景明时循香而来,在樱花园内遇见东湖美好:“我们的目标是世界名湖、以樱为媒,助推湖北文旅影响全国、世界。”

清明假期,东湖樱花园内游人如织。王彬 摄

一朵樱花也激活了蓬勃发展的花经济,东湖樱花园樱花驿内樱花主题热门文创产品一度售罄,周边餐饮行业也迎来高客流量。慧心雅社主理人雷丽萍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慧心雅社在东湖边已是第七个年头,我深刻感受到这一株小小的樱花带给我们餐饮巨大的变化。我们打造了樱花主题风雅宋饮及樱花宴,将更多文化赋予到樱花中,通过味蕾传递给海内外游客。”

(长江日报记者晋晓慧 通讯员何宇炀 邹卉)

【编辑:王戎飞】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