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辽莫”“岔到”“搞莫斯”……大学生制作“方言条”推广武汉话
九派新闻,九派新闻 2025-04-02 19:12

近期,随着武汉方言“蒜鸟”的“出圈”,武汉话在网络上掀起热潮。

在武汉上大学的杨谨怡受“蒜鸟”启发,组织同学将收集到的常用武汉话制作成“方言条”,吸引了两百多位学生朗读和学习。他们还打造了“言传江城”视频号,希望教大家学习“七辽莫”“岔到”“搞莫斯”等武汉方言。

“我的表妹已经不会说我们那边的方言了。”3月25日,杨谨怡表示,之所以制作“方言条”并打造“言传江城”视频号,是因为周围人无法地道地说出武汉方言。借助“蒜鸟”的走红,她希望为推广武汉话贡献自己的力量。

“言传江城”账号。图/社交媒体平台

10名大学生学说武汉话,制作方言条和表情包

3月25日,来自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广告学专业的杨谨怡告诉九派新闻,她来自湖北孝感,来到武汉上大学后,发现很多人长期使用普通话交流,已经无法地地道道地说出家乡的方言。

前不久,杨谨怡和其余9位小组成员前往中山公园向50位武汉老人学习武汉话,打算收集一些方言条,并和老人聊聊他们的人生故事。

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很多武汉本地老人在和熟人交流时会使用武汉方言,但在和外人交流时会转换为普通话。“感觉方言只能在一个小圈子里传播,如果向外扩展可能是沟通方面的一个障碍。”她感慨。

3月24日,杨谨怡和小组同学将收集到的常用武汉话制作成“方言条”,吸引了两百多位学生朗读和学习。

当天,她准备了“七辽莫”“岔到”“搞莫斯”等武汉常用方言,学生们按照字条上的方言朗读,兴致颇高,连连夸赞“学到了”,还有不少学生在活动结束后仍不断重复学到的武汉话。

后来,杨谨怡和小组同学还将武汉方言手绘成了有趣的表情包,将武汉话和小动物融合在一起。如“要莫样”成了“要么羊”,用小羊的形象来表达“要怎么样的小羊”。他们将表情包发布到“言传江城”账号后,引起不少同学的注意,纷纷提问:“什么时候可以上线微信表情包?”

后来,他们将请教老人学习武汉话的视频上传到社交账号“言传江城”,引来大量网友留言。

有网友表示:“真厉害”除了可以说“蛮有板眼”,还可以说“蛮扎实”“蛮怼实”“是那个事”,还有网友借“真厉害”的话题调侃说:“你好傲啊”“有板眼撒”“你蛮san”……评论区秒变方言交流论坛。

“蒜鸟”爆火,引发大学生对武汉方言的关注

杨谨怡的创意离不开“蒜鸟”的爆火。最近,不仅“蒜鸟”文创全网卖断货,“蒜鸟”这句武汉人的口头禅也引起全民模仿和学习。

杨谨怡说,这让她意识到方言传承的必要性,她希望借《整合营销传播实践》的课题作业推广武汉话,利用专业优势打造武汉方言IP。“‘蒜鸟’太火了,但其实还有更多有意思的武汉方言,我想带动大家一起学习武汉话。”她说。

杨谨怡的班主任潘君老师向记者表示:“以我们《整合营销传播实践》课程来说,他们的任务已经结束了,但对于方言的传承,还远远没有结束。”潘君说,学校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搭建了品牌传播中心,后期可以利用学院的资源,帮助同学持续运营武汉方言短视频传播项目。

“‘蒜鸟’早在去年十二月份已经火了,后来被《央视新闻》转发,甚至还有外国艺人主动宣传,我感觉武汉终于出息了!”潘君称,她多年来一直希望同学们发挥广告专业学科的能量,推广湖北文化、武汉文化。

潘君致力于方言短视频的文化传播研究。近来,她正在开展《言传江城》的课题项目,准备参加挑战杯比赛。在注意到杨谨怡的课题后,便立马邀请其加入自己的课题。

武汉方言表情包。图/受访者提供

学者:短视频能够实现同地域间的二次传播

湖北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江汉大学炳灵学院院长周昕教授在2019年第一次开设了《学说武汉话》的课程。

他表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传承着文化,是社会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学创作和身份认同的工具。普通话起到很重要的一个沟通的桥梁,但是在一个地域里面,方言同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他看来,随着城市化的变迁,很多老武汉人的武汉话受到了外地语言的影响,和本地语言发生了交融。

“在老汉口还保持了比较原汁原味的武汉话发音,受影响比较少,不过现在的武汉话也在不断发展,一些用词和发音变化非常大,正是这些变化,才更需要年轻一代人去传承和发扬。”他说。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讲师刘婷曾在论文中指出,方言短视频让听到乡音的用户倍感亲切,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活跃度,这是一种基于地域身份认同和语言认同所带来的用户黏性,方言成了一种情感纽带。从短视频的特性来看,它时长较短,且易于分享,能够实现同地域间的二次传播。

(来源:九派新闻 记者蔡晓萱 实习记者骆雯静)

【编辑:王戎飞】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