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物复苏的春天,不少市民出现揉鼻、擤鼻带血,咽喉肿痛、大便燥结、烦躁失眠等症状。黄石市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医师占亚雄表示,春天气候干燥,人体容易出现津液不足,从而引发一系列燥邪侵袭的症状。
春燥的主要症状体现在皮肤、呼吸道、肠道、情绪等多方面。皮肤易干燥、脱屑,甚至瘙痒,尤其是老年人及本身皮肤就偏干性的人群更为明显。嘴唇易干裂、起皮,鼻腔干燥、出血,咽喉干痒、肿痛,还可能伴有干咳、少痰或无痰。部分人会出现腹胀、腹痛、大便干结、排便困难等不适症状。日常生活中还可能烦躁不安、失眠多梦,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较大。
如何缓解春燥?占亚雄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调整饮食,多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莲藕、荸荠等。同时,要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体内的燥热。补充水分,每天保证1500-2000毫升水分摄入,可多次少量饮用。除了白开水,也可适当喝一些绿茶、菊花茶等,有清热降火的作用。
调节环境湿度,可使用加湿器,将室内空气湿度保持在40%-60%的适宜范围内。也可在室内放置一些水盆,或养一些绿色植物,增加空气湿度。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损伤津液。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通过听音乐、阅读、与朋友交流等方式缓解压力,调节情绪。
中药调理春燥,主要是通过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体质选用合适的方剂或中药。
肺燥阴虚证,症状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伴有咽干口燥、声音嘶哑等。调理以滋阴润肺为主,常用方剂如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等药物可滋养肺阴,缓解肺燥症状。
胃肠燥热证,症状可见大便干结、腹胀腹痛、口干口臭等。调理原则是清热润肠通便,常用麻子仁丸。中药包含麻子仁、杏仁、大黄、枳实等,能促进肠道蠕动,清除胃肠燥热,改善大便干燥情况。
阴虚内热证,常出现烦躁失眠、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症状。调理侧重于滋阴清热,可用知柏地黄丸。其中知母、黄柏清热降火,熟地、山茱萸等滋阴补肾,平衡体内阴阳。
占亚雄提醒,使用中药调理春燥时,务必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随意用药,以免药不对症延误病情。 (记者 廖星)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