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资源蕴含着巨大的自然财富和社会财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林下经济这一绿色富民产业,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联农带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25年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建立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基础上的“绿色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十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正是践行这一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林地面积达2915.87万亩,森林面积达2556.33万亩,居全省市州第一;森林覆盖率达72.01%,森林蓄积量达1.22亿立方米,居全省市州第二。十堰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做好林业文章,深化林权改革,发展林下经济,提升森林质量,推动十堰从林业大市向林业强市转变。
近年来,十堰市以林长制为抓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752万亩,占全市森林总面积的29.5%,年总产值过百亿元。林下经济不仅成为十堰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也为湖北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了十堰力量。
牛头山森林公园。记者 全正 摄
林下经济的“十堰模式”: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十堰市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形成了林药、林菌、林茶、林旅等多业态融合的林下经济模式。通过科学规划与政策引导,十堰将林下经济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竹溪森林覆盖率达82.6%,境内林业用地面积430万亩,具备发展林下经济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优势。
林药结合,中药材种植成富民产业。竹溪县丰溪镇是十堰林下经济的典型代表。该镇依托54万亩山林资源,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种植品种超过100种,包括黄连、独活、重楼等道地药材。通过“上、中、下”立体种植模式,丰溪镇实现了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竹山县九华山林场则通过林下种植淫羊藿、黄连等中药材,结合森林康养旅游,形成了“林下+康养”的特色产业链。
竹溪丰溪镇中药材种植基地
林旅融合,森林康养激活生态经济。十堰市依托武当山、十八里长峡等优质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通过植入康养步道、森林药浴、高端民宿等业态,打造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森林康养旅游产品。竹溪县则通过夯土小镇、龙王垭等森林康养项目,推动“林+旅”深度融合,2024年旅游人次和收入分别增长145%和95.5%。
武当山特区元和美宿
林菌共生,食用菌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郧阳区白桑关镇结合林下资源种植食用菌,建成标准化示范基地3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增收。郧西县将食用菌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头号工程”,走集约化经营、数智化生产、绿色化发展之路,在18个乡镇(场、区)183个村,建成种植大棚14841个、制棒基地10个,形成多村连片发展的格局。郧西县2025年计划发展食用菌种植6500万袋,预计鲜菇产量8万吨,综合产值将突破37亿元。
竹溪县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坪村。记者 段吉雄 刘昆 摄
林下经济的“绿色支点”: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十堰林下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为本地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更作为绿色发展的有力支点,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态屏障,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十堰市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增强了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保障了丹江口库区森林“水库”增量。同时,林下经济的生态友好型模式,有效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丹江口水库美景如画。记者 陶德斌 摄
经济引擎,打造千亿级林业产业集群。十堰市通过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2024年,全市林下经济带动69万林农增收致富。“今年全市计划新增林下经济经营面积100万亩。”十堰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汤宏介绍,十堰将深入践行“三绿”并举、“四库”联动理念,聚焦打造千亿级林业经济目标,进一步向林下要空间、要产业、要效益,推动十堰由林业大市迈向林业强市,为湖北加快建成支点作出十堰林业贡献。
房县泰山庙林海。郭守富 摄
创新驱动,探索“两山”转化最优解。十堰全力创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贷款余额增长27.3%,增速居全省前列,并通过林权制度改革、碳汇开发等创新举措,推动林下经济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发展。竹山县、房县、竹溪县与市产投集团签订碳汇开发协议,年均碳汇量7.75万吨,为湖北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提供了实践经验。
林下经济的“创富密码”:政策引领与科技赋能
十堰林下经济的成功,离不开政策支持与科技创新的双重驱动。
政策支持,构建林下经济发展保障体系。十堰市先后出台《十堰市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2035年)》和《十堰市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明确了林下经济的发展目标、重点区域和产业布局。同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林下经济发展。
无人机飞播造林构筑绿色屏障
科技赋能,提升林下经济附加值。十堰市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林下经济科技成果转化。竹溪县丰溪镇通过无人机飞播造林,大幅提高了造林效率;房县窑淮镇陈家铺村通过林下黄精种植与生态旅游结合,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与增值。
品牌建设,打造十堰特色林下经济IP。十堰市注重林下经济品牌建设,培育了“武当七味”道地药材、“九品”特色菌草等区域品牌。通过参与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十堰林下经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十堰市张湾区黄龙镇回龙村森林绿道,天然“氧吧”,让市民畅享“富氧”生活。记者 刘昆 摄
十堰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向山林要财富,推动绿色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今年的十堰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要大力培育林下经济,新增示范基地10个以上、经营面积100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20亿元以上。未来,十堰将继续以广袤的森林为底色,描绘出一幅林下经济蓬勃发展的壮美画卷,将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记者 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