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31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经宣)近日,武汉市有关部门向记者展示的厚厚的记录显示,《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出台前曾多次征求企业意见。记者了解到,企业提得最多的,不是“钱”,而是“人”。
3月6日晚9时,研发Manus的蝴蝶效应武汉公司大门前,不少来访者咨询合作事宜。 陈卓 摄
“娴熟的产业工人难招!”一家武汉民营百强企业的负责人介绍,企业快速发展,缺乏高技能人才。
“接棒的‘年轻’企业还太少!”一家创新平台型企业负责人建议,要加强对年轻人、初创项目的支持,进一步强化民营经济创业创新的氛围。
“师弟师妹们要多留一些!”还有一家大学生创办的小微企业负责人建议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优秀的硕博研究生留在武汉。
“创始人可能没有论文、没有职称,但带出了人才团队,他(她)(企业家)也是人才!”也有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建议,人才政策要覆盖到企业创始人或管理型人才,并向专精特新企业倾斜。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来自不同行业赛道的民营企业,都表达了对城市“投资于人”举措的强烈诉求。
电鹰科技的研发人员给EHM-2200大载重无人机做起飞前的准备。周超 摄
《措施》吸纳意见并积极落实:武汉树立“人才由企业说了算”的导向,引才聚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扩大民企人才举荐规模,给予人才就医、子女入学等便利。
新政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最后一公里”,推出创业博士后3年免租等精准举措,吸引并留住掌握核心成果的关键人才,让人才与创新成果深深扎根于此。
发展民营经济,武汉政策设计已超越传统扶持框架,转向造环境、搭舞台,要推动“具有世界眼光、江城气派的新型企业家群体”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据长江日报记者观察,新出台的《措施》提到,重点推动民营企业参与低空文旅等特色低空应用场景等。对自动驾驶、数字电商、低空经济等试点开展沙盒监管,正是营造包容创新的政策环境。
同时,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武汉市中小企业发展局)获悉,继《措施》绘制蓝图后,近期内,青年人才、科技金融、上市公司、主体培育、涉企执法等5个专项政策都将密集出台。
了解更多:
让更多“根”企业萌芽出穗,武汉出台措施助力民营企业做创新生力军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