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根”企业萌芽出穗,武汉出台措施助力民营企业做创新生力军

长江日报记者大武汉客户端3月31日讯(记者李佳 通讯员武经宣)近日,武汉印发《武汉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要让“根”企业在武汉萌芽、出穗,让民营企业做创新生力军,让民营经济成为城市竞争力核心要素。

武汉曾引领中国民营经济破冰。1979年,汉正街率先恢复小商品市场,比温州、义乌早2—3年。从个体户到独角兽企业,武汉民营经济的创新基因持续传承,呈现出“七八九”特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七成;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九成。

湖北武汉格蓝若智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在调试人形机器人。新华社记者杜子璇 摄

截至去年12月,武汉民营经营主体达到233.2万户,同比增长14.8%,其中民营企业数量102.5万户,同比增长18.5%。

“《措施》传递了信号:民营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武汉转型突围的主体,我们要旗帜鲜明培育一批在武汉深深扎根的企业。”市经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措施》从六个方面、20条举措展开部署。其中提到,鼓励民营企业抢抓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积极投身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数字创意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未来显示、未来新材料等未来产业领域,“着力发展一批根植武汉、锐意创新的‘根企业’”。

电鹰科技的研发人员正在调试电鹰EHM-1600无人机,该无人机可运输12公斤的货物到顾客手中。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据《措施》,全市科技研发、工业发展、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民营企业的比例逐步要达到70%左右;实施“种苗工程”梯度培育,对“幼苗层”企业突出“陪跑”,对“青苗层”企业突出“合伙”,对“壮苗层”企业突出“出穗”,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支持体系,助推企业代表武汉参与国际国内产业竞争,。

长江日报记者观察到,连续3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对民营经济及民营企业的提法发生了变化。从2023年提出“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到2024年“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再到今年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操玲姣指出,从“突破性发展”到“促进壮大”的表述演进,折射出武汉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传统汽车、钢铁等支柱产业面临转型阵痛,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增长极,成为这座工业重镇破局的关键。从“草根”到“树根”,无论在数量、体量还是质量上,武汉民营企业都在奔赴新产业路上发展壮大。

【编辑:符樱】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