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31日讯(记者金文兵 通讯员王瑜)把一些具有一定热值、适合焚烧发电的工业废物,掺入生活垃圾一同焚烧发电,武汉即将出台“可掺烧工业废物正面清单”。3月31日,在武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武汉市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余俊透露这一消息。
武汉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余俊。
据她介绍,新出台的《武汉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办法》明确提出,制定可掺烧工业废物正面清单,生活垃圾处理厂可协同焚烧工业废物。这一政策的出台,为工业垃圾协同处置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依据。
城管部门正在协同环保部门制定正面清单,建立监管体系,加强对清单内工业垃圾全环节监管,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同时,制定生活垃圾调度处置数字模型,提升处置效能,推动生活垃圾分类调度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
列入这一“可掺烧工业废物正面清单”的工业废物主要包括:各种污泥,纺织皮革造纸行业的固体废物,边角料、废包装、残次品等废木材、废纤维及可燃复合材料。这些物品与城市生活垃圾进行科学配比,协同焚烧,利用其中的高热值来提高发电效率,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而在生活垃圾处置领域,武汉依托“6+7+2+1”处理格局(6个垃圾焚烧厂、7个厨余处理设施、2个协同处置设施、1处应急处理设施),日处理能力突破2万吨,原生垃圾实现零填埋。
其中,在千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有机质固废处理厂中,厨余垃圾和餐厨垃圾通过“干式厌氧消化”工艺,产生沼气用于燃烧发电,剩下的沼渣摇身一变,转化为优质的绿化营养土。
在建筑垃圾治理方面,我市加快完善建筑垃圾源头减量、中端收运、末端处置的全过程监管体系,推进实施《武汉市建筑废弃物分类处置及资源化利用规划(2024—2035年)》,建成7座消纳场。
武汉将提升建筑垃圾数字化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通过“源头产量可查、中转运输可控、末端处置可溯”智慧监管系统,集中整治偷排乱倒、违规堆存建筑垃圾等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建筑垃圾“产、 运、消”各环节违法违规行为。
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65%。随着新处置规划实施,这一比例有望在2035年突破85%。
【编辑:符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