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冰清 王牧
三月的芜湖春风和煦,镜湖畔垂柳轻拂。3月26日下午,记者走进镜湖水质提升项目现场,只见挖掘机挥臂掘进,工程车穿梭不息,湖底裸露的淤泥正被一车车运离。这场历时两个多月的生态治理工程已进入倒计时,雾炮喷洒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沿岸居民驻足围观,共同见证“城市明镜”的美丽蜕变。
清淤现场涌动民生温度
在施工现场外围,市民张登强目光紧紧追随着工程机械的运作轨迹,满是期待。“我在这儿住了70年,在细柳下听过戏,在九曲桥上散过步,心里一直盼着镜湖越变越好!”他一边说着,一边指向湖心方向,感慨万千,“政府在这上面下了大气力,对老百姓来说可是大好事。等改造完成,镜湖景色肯定会更好。”
每日散步必经工地的孙茵对施工细节如数家珍:“这次采用的‘干式清淤’工艺确实讲究,泥浆不飞溅、异味少,我们每天路过连鞋底都不沾泥。”作为镜湖畔柳春园小区的老住户,她对即将呈现的美景尤为期待:“听说要种苦草、狐尾藻,以后鱼群在水草间游来游去,咱们在九曲桥散步,就跟在画里一样。”
“水下森林”托举生态名片
镜湖区住建局水环境科陈李兵介绍,自2025年1月15日开工以来,项目已完成80%工程量,预计4月底全面完成。此次治理并非简单的“环境美容”,而是通过“清淤固本、管网更新、活水循环、生态筑基”四维治理体系,系统性提升湖泊生态韧性。工程特别规划4月从青弋江引水补给,预计20天内即可完成水体更新。
清淤只是第一步。陈李兵详解治理蓝图:“我们将同步实施海绵化改造与水动力优化,通过种植沉水植物、投放本土净水生物,构建‘水下森林’生态系统。”工程团队计划引入肉食性鱼类、贝类、螺类和河虾等生物种群,形成自循环净水体系,使水质稳定在地表Ⅳ类标准。未来,市民漫步在镜湖湖畔,不仅能欣赏到“水色天光映碧草”的立体景观,还能看到“鱼翔浅底现澄明”的生态美景。
滨水经济链动城市升级
镜湖西北侧,老八中地块正掀起建设热潮。规划显示,4.75万平方米特色文化街区将提取花鸟市场、老校舍等历史基因,在徽派建筑中嵌入文创工坊、非遗体验馆,让历史和记忆在咖啡杯中、琉璃灯影里悄然苏醒。
一湖之隔的中山路步行街,旧貌即将换新颜。通过拆除部分建筑打开观湖视线,国风市集、数字灯影等新业态将打造“移步换景”的沉浸式消费体验,绘就连接湖光与市声的立体画卷。
城市毛细血管也在同步焕新。镜湖商圈智慧停车场正同步升级,配备新能源充电桩与智能导引系统,吴家花园路等区域路网优化持续推进……从镜湖畔出发,15分钟可抵芜湖古城尝一碗虾籽面,半小时能在滨江公园看货轮切开长江的金色晚霞。更宏大的叙事在水岸铺展——8平方公里“老船厂—镜湖—滨江”风貌区里,退役的龙门吊正被改造成工业遗址公园,斑驳的船坞将转型为滨江艺术展厅,串联起芜湖的工业记忆与生态新生。
淤泥沉淀处,生长出最蓬勃的城市图景。当“水下森林”的水草轻抚鱼群,镜湖给出了城水共生的芜湖答案:一湖碧水不应是城市的装饰,而要成为涌动的血脉——在老八中街巷唤醒集体记忆,在步行街转角点亮经济星火,更在每处充电桩的电流声里,为城市注入可持续生长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