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虫病,学名棘球绦虫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人在发病初期若不及时救治,10年内死亡率可达95%以上,被称为“虫癌”。新疆、青海、宁夏、西藏等地一直是包虫病的高发区,牧民患病率曾高达10%。
所幸,自从国家系统推广一家公司的包虫病防治方案后,这一比例已经降到0.18%,足足下降了98%。
这家公司就是位于湖北蕲春的中农华威生物制药(湖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农华威”)。
时光倒流到1980年,治疗包虫病的特效药吡喹酮在德国上市。彼时,我国的包虫病防治也已起步,但一直未能找到有效阻断疫虫传播的办法。
1998年,中农华威创始人游锡火结识新疆畜牧科学院兽医研究所的科研团队,从此接触包虫病防控工作。
研究中他们发现,将包虫从牛羊传染到牧民身上的,是频繁接触牛羊但又与人类杂居的牧羊犬。只要能让牧区的800万条牧羊犬定期服用吡喹酮,杀灭体内的寄生虫,就能大大降低牧区群众感染的风险。
但问题是,吡喹酮不仅发苦,还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牧羊犬嗅觉灵敏,根本不肯吃,就算强行喂下,也会引发剧烈呕吐。因此,要想有效防治包虫病,就必须想办法让牧羊犬肯吃甚至爱吃吡喹酮。
为了找到合适的诱食材料,研发团队进行了反复的试验。他们曾把吡喹酮做成水果味的软糖,但没料到,牧羊犬虽然爱吃了,却吸引了馋嘴的牧民小朋友,容易造成少年儿童误服。经过上千个配方的调整,最终,颜色灰黄、散发着肉香味的吡喹酮咀嚼片问世,不仅对包虫的驱除率达100%,还能让犬类的自动吞服率达90%以上。
经过10余年研发,2016年,吡喹酮咀嚼片获得国家新兽药生产许可。考虑到牧民时间观念大多不强,中农华威又研发出可定时提醒的智能药箱,与诊断试剂、防控药品一起,被农业农村部、国家卫健委系统作为唯一全套防控方案在新疆、西藏等七省区推广,覆盖国土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受惠人口6600万,每年挽回经济损失100多亿元。
从2019年起,中农华威包虫病防控系统作为中国方案,走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020年,以吡喹酮咀嚼片为核心的“源头阻断包虫病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农华威创办于北京,首都寸土寸金,企业发展受限。2018年,面对全国54个地方的竞争,蕲春以诚意、区位和中医药优势争取到中农华威搬迁落户。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400亩“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并按照中国和欧盟标准,建成注射剂、颗粒剂、预混剂、中药提取、天然植物发酵等22条国际标准化、数字化生产线,生产能力提升到原来的10倍。2023年,中农华威完成总部搬迁和手续划转。
中农华威行政总监姜本荣介绍,现在,中农华威在蕲春和北京都建有研发中心,其中蕲春的人数达到三分之二。在研发人员的持续努力下,吡喹酮咀嚼片已经进化到了第三代,公司还在同步研发药效更好、刺激性更小的左旋吡喹酮的制备和分离技术。2022年,吡喹酮咀嚼片被认定为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2月26日,一场发布会在蕲春举行,中农华威一口气发布了8种由中药材研发而来的新兽药,代表着公司基于黄冈中医药产业优势布局的中兽药研发战略已经初见成效。其中用于治疗羔羊痢疾的乌锦颗粒是公司首创,采用厚朴、苍术等道地药材,治愈率达到95%以上,且没有药物残留。
姜本荣透露,叠加行业需求和新药上市,2025年,公司产值有望增长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