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夏浴湖迎来一批又一批观赏桃花美景的游人。3月的夏浴湖,碧波荡漾的湖面上白鹭翩翩起舞,岸边的桃花竞相绽放,络绎不绝的游人用手机定格一处处美景。这个曾因污染被戏称为“西塞龙须沟”的城市内湖,历经3年生态修复,如今蜕变为城市后花园,生动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西塞实践。
以花为媒 激活“美丽经济”
春风拂过夏浴湖,桃林涌起粉色的花海。来自武汉的摄影爱好者刘敏操控无人机拍摄时惊叹:“去年航拍还是星星点点的粉色,今年连片桃林像给湖岸披上了锦缎!”据悉,这片桃林正是生态治理催生的“美丽经济”。
3月22日开幕的夏浴湖桃花节,周末两天接待游客超过1万人次。在湖边的桃树林,身着汉服的少女手提竹篮表演《桃花行》古风舞蹈,引得游客纷纷围观。文旅部门创新融合张志和《渔歌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等诗词,打造出沉浸式文化体验区。
“这是我们研发的‘西塞桃韵’系列文创。”90后创业者吴悠在非遗市集里,展示桃核手串、桃花香膏等产品,引来不少人驻足观看和购买。
桃花不仅带来人气,而且催生产业链。李元平在夏浴湖边投资一家露营基地,有民宿和太空舱,周末生意火爆。周边几家农家乐推出的桃花主题宴席,带动鱼虾等农副产品销售。
系统治理 夏浴湖变后花园
时间回到2018年,监测数据显示夏浴湖水质较差。转机始于2020年启动的生态修复工程。西塞山区政府成立工作专班,实施退渔还湖、截污纳管、生态补水等综合治理,拆除沿湖违建1.2万平方米,清除淤泥30万立方米,建成5公里环湖绿道和生态浮岛。
生态环境监测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湖水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标准,维管植物恢复至62种,越冬候鸟种群数量较治理前增长300%。
文化赋能 绘就“诗与远方”
漫步在玄真桥上,张志和《渔歌子》的石刻与仿古桥相映成趣。文旅部门将“西塞神舟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楚辞中的“沧浪之水”意象融入景观设计。
生态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现。桃花源农家乐老板张承银转型开办农家乐,推出的“桃花宴”成为网红菜品,“周末要提前订包厢,收入比以前翻了一番。”据统计,环湖区域已有1处露营基地、2处垂钓中心、3户农家乐、4家果蔬采摘园,带动周边30多名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导张明实地考察后表示:“夏浴湖模式为城市内湖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其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尤其值得借鉴。”据悉,该治理项目已入选湖北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典型案例,这一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
碧水悠悠,桃香阵阵。这座与长江相连的千年古湖,正以秀美新姿讲述新时代的生态故事。夕阳西下,晚霞将连片桃花染成了金粉,游船迎着粼粼波光驶向彼岸。这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成为西塞山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记者 刘艳新)
编辑:郭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