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智慧农业科技范十足
湖北日报 2025-03-24 08:18

春意渐浓,沃野复苏,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画卷正热烈铺展。

襄阳各地不约而同主打“科技种田”这一关键词,热烈回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农业新质生产力”。

田间有“耳目”、云端有“大脑”、地里有“医生”……实用、好用、管用的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生根,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驱动襄阳农业由“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迈进。

种养结合 沼液还田率超七成

春分时节,麦苗早已褪去初生时的稚嫩青黄,叶片像是被春风揉搓的碧玉绸缎,流淌着油亮的光泽。

3月18日,在枣阳市七方镇官庄集村小麦地里,正大(襄阳)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大(襄阳)畜牧”〕种养结合种植专员彭兴富正在巡田,不时俯身拨开叶片,查看有无蚜虫。“长势非常好,亩产千斤没问题,秘诀是用了沼液,沼液中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方圆600余亩都是正大(襄阳)畜牧种养结合项目的试验田,中间建了一个标准化养猪场。养猪场产生的沼液,进行干湿分离,95%以上为液体,经过发酵等处理后,用地埋式管道注入田间。固体部分则制作成固体有机肥,实现“猪养田、田养猪”。

“像这样的种养结合基地,襄州区已在程河、古驿、张家集、双沟等10个乡镇铺开。”该公司种养结合项目部主管樊继介绍,襄阳年出栏100万头生猪,每年会产生180万吨沼液,还田率已超七成,每吨节约12元处理费,每年节省污水处理费2000多万元。

从2020年开始,正大(襄阳)畜牧启动种养结合项目,采取流转土地自种的模式。

团队探索发现,除了小麦,油菜和饲料玉米也非常适用种养结合。油菜喜欢大水大肥,能够消纳碱性强的沼液;饲料玉米6月份种植,10月份收获,都能机播机收。

襄州区程河镇三房村种养结合基地是匹配成功的案例。该基地养殖4800头种猪,配套种植1000亩地,可完全消纳一年产生的5万吨粪肥,种植的玉米成为猪饲料,油菜籽加工成正大种养牌菜籽油。

通过5年沼肥施用土壤跟踪检测:pH值由酸性向中性转变,有机质含量高于同区域平均水平,重金属含量在安全限定值内。种养结合的规模眼下已经达到1.7万亩,其中带动农户种植1.3万余亩。

“老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一开始推广很难,农户们都不敢用。”樊继介绍,管道铺设到地头,提供技术指导,看到效果了,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找上门。

陆作星是种了一辈子田的“老把式”,也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最先感受到沼液还田的好处。

“去年冬天浇沼液做底肥,不需要使用任何化肥,小麦分蘖好,种子更节省,麦苗长得壮,抵抗力好,农药用量也少。”陆作星说,一亩地可节约各项开支近200元,亩产至少提高200斤。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用上沼液。

什么时候浇沼液?用量多少为宜?

正大(襄阳)畜牧联合华中农业大学制定沼液还田标准,湖北省地方标准《利用沼液种植第7部分:油菜施用沼液技术规程》已申报,小麦沼液还田标准已立项。

大数据监测 小麦赤霉病控制率达90%

天气回暖,沃野碧绿,襄阳540万亩小麦正进入孕穗期。

在南漳县清河管理区雷家巷社区的小麦示范基地,国家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网点内,七八组高低不一的白色仪器矗立在麦田中。南漳县耕地质量与植物保护站站长魏遵龙站在设备前,检查运行情况。“再过十来天,就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期了。”

小麦赤霉病被称为“小麦癌症”,不仅会导致小麦减产,还会产生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小麦赤霉病主要靠孢子传播并引起感染,可防、可控但不可治。”魏遵龙介绍,以前防治赤霉病,主要依靠农技人员凭经验来判断。有了这套自动检测预警系统,可以采集空气中赤霉病孢子粉的数量,提前精准研判。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系统平台上看到,赤霉病预警分为五个等级,预警等级越高传播风险越大。“到了三级,就要采取防治措施了。”魏遵龙说。

在现场,有一个一人多高的白色箱子,名叫空地一体虫情自动采集系统。

工作人员介绍,该设备有两大功能,一是采用特殊光波诱捕害虫,自动拍照识别病虫种类,帮助农户精准防治;二是分析病虫生长周期,预测下一代病虫害的孵化高峰,帮助农户提前预防。

“以前靠经验,现在看数据。”魏遵龙说,以前病虫害防治需要调研取样,如今有了大数据和智能系统,手机上就可实时查看农田里的作物长势和病虫害情况,更加全面、精准,防治措施更有效。

据悉,没有病虫疫情监测网点前,当地赤霉病控制率最高70%,2021年甚至因赤霉病大面积感染,原价1元多的小麦只能卖4毛钱一斤,农户损失惨重。该网点投入以后,次年赤霉病控制率就达到了90%。

襄阳市植保站站长白桂萍介绍,2017年,襄阳启动国家植保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先后在南漳、宜城、枣阳建立三处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网点,网点由农林小气候采集系统、小麦赤霉病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孢子粉自动捕捉培育统计分享系统等设备组成。今年,该市将投资600万元新建两处监测网点。

“自动设备可将全市病虫监测的数据连成网,对精准研判病虫害发生数量、等级及危害程度,提升统防统治能力,守护好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白桂萍说。

北斗定位 枣阳1800台智能农机闹春耕

3月20日,春分时节,枣阳市七方镇大房村连片麦田上空,3架植保无人机“嗡嗡”地喷洒着药雾。

“过去喷500亩地,要大几十人忙活整天,现在两小时就能收工。”顺辉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沈辉站在田埂上,手机屏幕实时显示着作业轨迹。

在该合作社调度中心,整面墙的电子大屏跳动着数字。省北斗智慧农业管理与服务平台上,土壤墒情、气象数据、农机轨迹等一目了然。

“以前天天在地里跑,现在坐在屋里就能看苗情。”沈辉轻点屏幕,立即弹出实时画面:天上,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一喷三防”作业;地面,翠绿的麦苗轻轻摆动。

“光照强度、土壤水分、气温气压都正常,病虫害有点儿轻微的螟虫,这两天打点药。”沈辉说,通过一张屏,合作社可以实时查看农机在耕整地、播种、植保收获作业中的农机位置、作业质量、作业状态图像等信息,实现农机的远程可视化管控。

据悉,该合作社135台农机全部配备有北斗农机智能终端实时监控,配有无人驾驶收割机、智能深松机、植保无人机、智能育秧工厂等先进设备,年均服务农户1万多户、服务面积40多万亩,覆盖枣阳市及周边地区。

“北斗系统规划的最优路径和最佳方案,就像给农田装上了‘神经系统’。”枣阳市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郭邦生介绍,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的农机,可以实现厘米级精准定位,自动规划路线、自动避障,作业效率比人工驾驶提高了30%以上。眼下,该市1800多台智能化农业机械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

“这些装了‘天眼’的铁牛,干活比老把式还精细。”合作社社员沈晓霖打开仓库大门,低头“玩”起了手机。

突然一阵轰鸣,一台白色收割机正“自己”开出库门,驾驶舱空无一人。原来,这是沈晓霖用手机在操控无人驾驶收割机,只需要框定作业范围,即可自动快速收割。

智能农业设备持续升级,省农业专家远程会诊,市农技人员现场指导,让“望天田”变成“数据田”,“汗水农业”升级“智慧农业”。

沈辉表示,今年合作社将新增4套远程监控设备、1架植保无人机和1座全自动智能育秧工厂,加快推进“望天田”向“数据田”、“谁来种地”向“高效种地”转变。

8000台农机装上智能终端

3月18日从襄阳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市已有8000多台农机安装“北斗”智能终端,实现了高效精准作业,成为春耕生产的“主力军”。

位于宜城市南营街道南洲村小麦种植基地,一台无人驾驶的植保机在北斗导航的指引下穿梭田间,精准开展“一喷三防”作业。“用植保机每小时可喷洒农药30亩,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生产成本降低了20%。目前,我们托管的土地订单达2万多亩。”宜城市金龙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别兆清介绍,合作社有各种机械123台,其中80台配备了北斗导航。

在老河口市竹林桥镇梁曹洼村,农机手通过手持测位器和遥控器定位地块后,两台满载水肥的无人机各自升空,飞往不同区域的麦田喷洒作业。该村种粮大户钱忠平说:“无人机比人力喷洒方便多了,省时省力效果好。我家100多亩小麦,一上午就喷洒完了。”

襄州区双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旋耕机安装“北斗”智能终端后,农机手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监控耕作深度、面积和路径规划,作业效率提升30%以上。合作社理事长肖逾表示,过去丈量田块费时费力,如今智能终端让管理更高效,一人可调度多台农机。

襄阳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锋介绍,该市今年小麦播种面积536.09万亩、油菜播种面积81.94万亩,8000多台智慧农机奔跑在田间地头。高科技作业破解了人力短缺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襄州“电管家”抢修农田“数据命脉”

“多亏你们解决了用电隐患,这些数据可是智慧农田的‘命脉’。”3月12日,湖北绿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理王真长舒了口气。

春耕备耕前期,该公司农田遥感监测系统的部分传感器出现了断电无法连接的情况。国网襄阳市襄州区供电公司组织人员勘查发现,由于土壤湿润,传感器线路周围湿度高,易发生故障。受前期积水浸泡、冲刷影响,该公司专用变压器的两根电杆发生倾斜和下沉,可能影响春耕期间电力供应。

“必须赶在春耕前完成隐患治理。”双沟供电所所长王旭建议:先迁移、再找故障点。

国网襄阳市襄州区供电公司组织金蜜蜂共产党员服务队指导公司完成变压器迁移加固,开始寻找故障点。

在田边一处电缆分支箱前,红外成像仪屏幕跳出刺眼的红色斑块:“B相电缆中间接头温度异常,达到130度,急需处理!”找到故障后,队员们快速处理。

当天,该公司农田遥感监测系统恢复稳定用电。

截至3月20日,国网襄阳市襄州区供电公司已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156人次,为37家农业企业定制“体检清单”,排查消除56处用电隐患,让智慧春耕的“神经网络”畅通无阻。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