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文化——少数民族非遗


    广西壮族绣球

在广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除了秀美的山水、多彩的民族风情,还有一颗颗承载着美好祝愿的“明珠”——绣球,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广西绣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宋代,靖西一带的壮族先民就开始制作绣球,并将其作为定情信物和吉祥象征。心灵手巧的壮家姑娘,用五彩丝线,在布面上绣出精美的图案,将美好的祝福和期盼融入其中。绣球,不仅是爱情的象征,更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联想截图_20250318224939.jpg


广西绣球,造型独特,色彩艳丽。常见的绣球由12片花瓣组成,象征着一年12个月,月月平安顺遂。每片花瓣上都绣有精美的图案,或花鸟虫鱼,或吉祥文字,栩栩如生,寓意深远。绣球的颜色也十分讲究,红色代表热情,黄色代表富贵,蓝色代表纯洁……五彩斑斓的绣球,仿佛一颗颗跳动的音符,演绎着广西独特的民族风情。

制作一颗绣球需要经历浆布、裁剪、绘图、刺绣、缝合成球等多道工序。首先选用浆布制版,将红黄绿3色布料,3层棉1层缎,用米浆平整地黏合,压实后再晒干,裁剪绣片,布料剪裁成叶瓣状,绘制的图案并进行刺绣,再将绣好图案的绣片缝合,以2瓣绣片为1组制作内衬,瓣尖相对缝合而成为球形,再选艾草、薄荷等中草药填充内里,最后再缀上流苏等配饰,精致的绣球就制作完成了。 

黑龙江赫哲族鱼皮画

       赫哲族鱼皮画是中国东北地区赫哲族独有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赫哲族世代以渔猎为生,鱼皮不仅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更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鱼皮画以天然的鱼皮为原料,经过剥制、晾晒、染色、剪裁等多道工序,最终形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艺术作品。

       鱼皮画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赫哲族的传统生活场景,如捕鱼、狩猎、祭祀等,也有自然风光和神话传说。每一幅鱼皮画都蕴含着赫哲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展现了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近年来,赫哲族鱼皮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鱼皮画不仅是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赫哲族文化的生动载体,传承着民族的历史记忆。

联想截图_20250318225707.jpg


     新疆维吾尔族艾特莱斯扎染工艺

    

       在神秘的丝绸之路南道,有一种艺术形式始终熠熠生辉,它就是艾特莱斯扎染。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缤纷色彩与独特的纹理,编织出维吾尔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执着追求。

       艾特莱斯扎染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它扎根于维吾尔族的生活土壤。每一块艾特莱斯绸的制作,都凝聚着匠人们的心血与情感,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艾特莱斯扎染不仅没有被岁月的尘埃所掩盖,反而在时代的变迁中愈发焕发出勃勃生机。

        现代艾特莱斯扎染工艺工序,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技术与创意,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生机。

       艾特莱斯扎染的图案,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图案不仅是美的装饰,更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在现代,每逢盛大节日与庆典,艾特莱斯服饰闪耀登场,传递着喜悦与庄重。

       艾特莱斯扎染是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的财富。如果你也渴望探寻这份独特魅力,不妨走进艾特莱斯扎染的世界。

(作者  王梓杰  董馨怡  排日扎提·开赛   编辑  胡云翔)






2
我要发布
我的主页
长江头条